在巴山蜀水间,巴中市巴州区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土地,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无数革命先辈在此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众多红军文物与遗迹,成为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见证者。近日,巴中市巴州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组织干警对前期文物保护整改工作进行复查。





三儿河村红军桥:

红色记忆的不朽见证



三儿河村红军桥始建于1918年,是三儿河两岸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1933年,四川军阀为阻止红四方面军过河,将该桥损毁。同年,红四方面军与当地村民齐心协力重建桥梁,红军桥由此得名。自重建以来,桥梁结构坚固如初,不仅持续服务于两岸村民,更是红四方面军在巴中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要见证,堪称红军历史文物的 “活化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革命纪念意义,因此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2024年8月,巴州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红军桥附近未设置文物保护标识,致使往来人员对其文物属性一无所知;同时,由于长期缺乏维护,桥面瓦局部脱落,檩角、模板部分朽烂,榫卯部分脱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随后,巴州区人民检察院向当地人民政府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设置文物保护标识、全面修缮桥体、建立专人巡查机制等。此次“回头看”中,检察干警看到桥头已立起醒目的文物保护碑,榫卯结构加固到位。

“现在村民都知道这是‘红军桥’,主动当起义务护桥员!”三儿河村支书介绍。








龙母宫:

革命征程的珍贵遗迹



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原巴中县后,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将龙母宫作为驻地,并在此建立了红军新剧场,1934年部队北上。1984年,原巴中县人民政府将龙母宫作为县(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公布。2024年4月,巴州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干警在办案中发现,龙母宫存在墙面破损、电线裸露等问题,局部地区渗水,且缺乏消防、监控等安全设施。由于龙母宫位于连片木质结构房屋街区,一旦发生火灾,极有可能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侵害国家和公共利益。



随后,巴州区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的相关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发出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原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部及红军新剧场旧址的文物安全隐患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设施管理,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后期,该人民政府在法定时间内书面回复巴州区人民检察院,表示已将该文物纳入改造项目,正在开展立柱和墙面修复加固、消防设施布设和房屋装修。

在本次 “回头看” 中,检察干警看到改造后的龙母宫不仅恢复了历史风貌,还增设了消防系统和红色文化展陈,如今,这座历经风雨的建筑已成为集文物保护、红色教育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近年来,巴州区人民检察院立足革命老区实际,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红色资源保护深度融合,通过“检察建议+跟踪问效”模式,推动全区革命文物完成系统性保护,并联合文旅部门建立“红色遗产保护联盟”,形成“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群众参与”的长效机制。


下一步,巴州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深化“红色资源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探索“文物保护+乡村振兴”新模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转自|巴州检察

巴中检察新媒体工作室

(2025年第61期)

联系邮箱|2103609630@qq.com

了解检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