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务院的一项新举措引发广泛关注。据《纽约时报》4 月 1 日报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于 3 月 25 日发出一份长达 1700 字的电报,要求加强对学生和签证申请人的社交媒体筛查,旨在阻止那些批评美国和以色列的人入境。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在签证政策上动作不断。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要将哥伦比亚大学及其他高校中支持恐怖主义、反犹和反美的学生驱逐出境,且永不准入。如今,鲁比奥的这份电报无疑是将这一理念进一步落地实施。

电报详细介绍了美国驻海外外交官在审查学生和交流访问者签证申请时必须遵循的流程,其中对社交媒体内容的审查成为关键环节。据悉,自 1 月份鲁比奥上任以来,已撤销了至少 300 份发给学生、访客和其他人员的签证。上周四,鲁比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每天都会签署相关信函,并且亲自审查了每一个案件,对于那些活动违背美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的人,签证将被吊销。

不仅如此,鲁比奥还强调,签证持有者若在美国境内被指控犯罪,将自动失去在美国的居留许可,而永久居民或绿卡持有者也不能免于额外审查,同样可能失去其身份。

这一政策并非无迹可寻。此前,特朗普政府就以 “打击反犹不力” 和限制公共资金流向 “多元化项目” 为由,加大了对普林斯顿、哈佛、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等大学的施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留学生的处境愈发艰难。例如,塔夫茨大学土耳其籍博士生鲁梅伊莎・厄兹蒂尔克于 3 月 25 日被美国移民官员在波士顿住所附近拘捕。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已有多名留学生因支持巴勒斯坦而遭拘捕或驱逐出境。

美国此番加强对签证申请人社交媒体筛查的做法,引发了诸多争议。一方面,这一举措严重侵犯了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观点,本应是自由表达的体现,却因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可能成为被拒签甚至被驱逐的理由。另一方面,美国领事官员在判断签证申请人过往的言论和社交媒体发言时,可能因缺乏确切背景了解而出现误判。而且,该政策可能会促使部分曾批评美国政策的外国公民主动放弃签证申请,这无疑是对正常人才交流和文化沟通的一种阻碍。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人才交流和文化沟通至关重要。美国作为一个标榜自由、开放的国家,如今却通过这种方式限制人员入境,其背后的真实目的值得深思。究竟是为了所谓的 “国家安全”,还是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试图通过这种手段来维护自身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会对留学生和其他签证申请人造成影响,也可能会对美国自身的国际形象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效应。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政策的走向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