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做监控端、一部笔记本电脑录屏,正前方的台式电脑是录制主机,头戴耳麦坐着轮椅的柯水昌被围绕在设备中央,手边放着华为、小米、联想、苹果等多种型号手机。柯水昌为一天的手机维修培训直播课程做着准备,“首先大家要熟悉这些手机的拆装方法。”课程内容是“手机拆装”,柯水昌拿着不同的手机一一介绍,同时回答着屏幕上学员们的提问。

自2013年柯水昌创办“锦昌公益”起,他在线上线下累计培训残疾学员共714人,57人实现就业创业。凭借电子维修的技能,他把自己的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也通过开设针对残疾人的电子维修培训课程,让更多残疾人掌握一门技术,自食其力。



1978年出生于湖北黄石,高位截瘫。2013年创办锦昌公益,累计培训残疾学员714人,57人实现就业创业,累计开展2000余场智能手机应用科普培训,帮助超6.5万人次的残疾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荣获“全国自强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1998年,20岁的柯水昌来到深圳华强北,想要学一门手艺。师父的倾囊相授加上自己勤奋好学,2003年底柯水昌学成来到上海创业,主要从事笔记本电脑维修。因为技术扎实、经营得当,不到6个月的时间他就开了第二家店。2005年,柯水昌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市场需求创办了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他把公司的定位放在高端电子产品的维修以及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应用上。“当时各种电子硬件和电子软件开始在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中占重要位置,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当大。我们曾开发过一款很畅销的故障诊断卡,电脑出现故障以后,把这个卡插上就能够跑出相应的代码,知道电脑出了什么故障。”

创业之路十分顺利,柯水昌也在工作中结识了自己的爱人李静。但生活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2011年5月,京沪高速上,33岁的柯水昌遭后车追尾,导致脊椎受损,高位截瘫。在北京手术治疗康复了一段时间后,柯水昌和妻子回到上海,根据康复医生的嘱托练习生活中的自理事项。遭遇重大变故,柯水昌一度意志消沉,为了给他找些事做,李静让同事把公司里待修理的电脑送一部分到家里来,希望熟悉的事情能激起柯水昌重新生活的热情。柯水昌强打精神摇着轮椅来到操作台前,可原本可以轻松搬动电脑、投影仪的手现在连给电脑翻面都很难做到,他心里的挫败感更深了。“修不了电脑,可以修手机啊。”李静的话点醒了柯水昌。正值同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 4s,掀起了整个电子产品领域智能手机发展的重大变革,调整心态后的柯水昌决定从手机维修慢慢做起,继续在自己熟悉的电子产品领域发挥所长,“从身体健全到坐上轮椅,从维修电脑到维修手机,我好像站在了人生的第二条起跑线上,庆幸的是我有一门可以傍身的手艺,让我能有资格重新站在跑道上。”



康复期间,柯水昌在脊髓损伤论坛认识了不少伤友,他发现大部分伤友都缺乏技能,几乎足不出户。柯水昌当时就想,“如果他们愿意,就免费把手艺教给他们。” 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2013年春节,柯水昌以每月8000元租金租下一套150平方米的住房,添置了简单的家具和维修工具,编制教材,通过网络面向全国招收愿意参加培训的脊髓损伤者,“一开始根本没有人报名,很多人觉得我们是骗子,也有一些人从侧面打听我们的情况。面对每个来咨询的伤友,我们都会仔细地介绍清楚情况,把我的经历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2013年6月17日,柯水昌的电子维修技能培训班终于开班了,8位不同程度的伤友抱着改变生活的愿望,从湖南、四川等地赶来接受免费培训。轮椅上的老师,带着同样靠轮椅行走的8位学生,在客厅里开始了教学。“他们都伤了至少5年以上,文化程度不高,只会简单上网,教起来特别费劲。”柯水昌买了几十本电路基础方面的书籍,制作幻灯片,从零开始教。“理论学了2个月,终于弄明白基础电子知识。”来自湖南的胡友志读初中时意外受伤瘫痪,他来上海找柯水昌,是他受伤11年来,第一次走出家门。修好第一部手机时,胡友志特别激动,“特别想大喊一声说我学会了。”他在独自踏上火车来到上海那一刻就下定了决心,“当时我父母不支持我来上海,怕我无法自理生活,也怕我被骗。但我铁了心,哪怕被骗也想试一试。如果是真的就一定要好好学,走向社会,自己养活自己。”

伤友们每天上午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下午进行维修实践练兵。柯水昌每天晚上为学员们授课,剖析典型维修案例。李静也忙前忙后,不仅要负责一部分培训课程,还要像大姐姐一样照顾好伤友学员的生活。8位伤友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都学到深夜。一年的学习和考核之后,柯水昌帮8位伤友各开了一家小分店,从选址到装修全部包办,还为每人招聘一位健全员工负责一些行政业务工作。遇到普通问题伤友可以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拿回公司大家集思广益。8个病友很快都能独当一面。胡友志非常欣慰一年前的勇敢出走,“还是学一门手艺最让人踏实,开了分店之后,我、店员和公司平分利润,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这是一年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了成功的经历,柯水昌和李静想成立公益组织帮助更多的人。2014年,柯水昌成立锦昌助残公益组织,周末去街道便民服务点、学校免费帮市民维修电子产品,还轮流去街道便民服务点值班。上海市残联找到他继续开办电子维修培训班,让更多残疾人受益。从一开始的线下班到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从为业余爱好者设立的“小白”入门班,到为想就业创业的残疾人设立的专业高阶班,柯水昌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来培训的残疾人,将助残作为自己事业中重要的部分。

随着柯水昌公益事业的深入,他发现很多老年人都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与时代脱节。2016年,柯水昌的培训课又有了着力点,他针对老年人开设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公益课堂。跟着公益课堂学了好几次的廖女士非常感谢柯水昌,快70岁的她独居,儿女都在国外,“我们是属于电话时代的人,之前女儿给我买智能手机但我不会用,她教我一会儿就没耐心了,还容易吵架,我也就不学了。在柯老师的课堂,他们团队的老师都教得很细致,现在我也会自己在网上叫出租车、能随时和儿女视频通话了。”迄今为止,柯水昌和团队走进上海各个社区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累计开展2000余场培训,帮助超过6.5万人次的残疾人、老年人。



“老师,请问三星A7050怎么拆开?”

“三星A7000系列和其他手机不同,需要拆手机屏幕,但是它的屏幕又薄又脆容易损坏,如果客户要求拆机,一定要告知风险。”柯水昌对所有电子产品如数家珍,即使是几年前的老机型,他也能不假思索地讲出构造。做培训之前,柯水昌会为学员准备工具包,7把不同大小的螺丝刀、1支小镊子、万用表及维修套件板等,根据学习进度,后期还有电烙铁、风枪等工具配发。为了能让学员看得仔细,柯水昌会提前录制课程中需要的拆机视频,微距摄影下,就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考虑到班中的听障学员,录制的视频都提前添加好字幕,直播现场还会请手语老师全程翻译。为了方便线上的学员上课,他和团队里的小伙伴一起设计开发了直播软件“锦昌教育”,历经两个月,改版3次,最终在苹果和安卓市场成功上线。“我对学员们有3个愿景:能够学为己用;能够帮助朋友;能够像我一样学成自主创业。我认为科技助残的基础是实用,不能只讲高深的理论,而是让科技的力量真正便利大家的生活。”

除了手机、电脑,有电机装置的物品柯水昌都能修。

2020年,一位来修手机的顾客向柯水昌抱怨自己的假肢坏了,如果要送回德国原厂维修,费用3万元左右,维修周期要半年以上,钱还可以想办法解决,半年时间没有假肢会对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柯水昌在检查之后发现,只是假肢电池盒的充电电路损坏,花几百元换上一个新的,假肢就能正常使用。这之后,柯水昌能修假肢的事被顾客在假肢群里传开了,群里假肢或者电动轮椅有问题的伤友都会先找柯水昌给看看。

柯水昌经常用“木桶理论”解释自己做公益的初心,“我喜欢捣鼓电子产品,这是我的一份执着与坚持。正是因为这项技能,我能够在上海立足,能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境时,利用这项技能重新融入社会。社会就像一个大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残疾人是需要关切的群体,我有能力就应该带一带、拉一拉。”

现在柯水昌的工作室旁专门设置了一个隔间,工人师傅会在里面直播。“直播更多的是分享线下工作情况,告诉别人我们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也可以像健全人一样工作,通过付出拿到应有的酬劳。”柯水昌在很多网络平台都以工作室的名义开设了账号,视频号、小红书、抖音、B站都有,给网友们分享维修小知识,“笔记本电脑硬盘太小怎么办”“笔记本不开机如何恢复数据”等,都是实用、易上手的小技巧。

“人生拥有一份技能,就是一个铁饭碗,就是一条谋生之道。”电子维修技能和柯水昌的命运息息相关,也是支撑着他重整旗鼓、帮助更多残疾人的安身之本。柯水昌对未来充满期待,他想进一步推广残健融合的理念,开设更多针对残疾人的电子维修培训课程,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掌握一门技术,自食其力,他也想利用网络的力量,让工作室的影响力能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作者:刘柳

编辑:潘文畅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