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的一场大火,从江西鄱阳一户农房的二楼突然烧起来,15岁的初三男孩被困火场丧生,患有精神疾病的父亲独自跳窗逃生。评论区里,有人痛心追问“孩子为什么没逃出来”,有人愤怒指责“父亲不负责任”,有人叹息“麻绳总从细处断,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家庭本身已经摇摇欲坠,孩子该去哪里找一条生路?(源自大皖新闻等媒体)
媒体报道,这个孩子的家庭是个破碎的家庭,父亲有精神疾病,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离开,据民政部数据,我国现有超过600万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子女,其中未成年人230万。
这个男孩的悲剧里藏着太多教育盲点。他周末从县城中学回家,书包里或许装着满分试卷,但没人教过他:如果家里堆满易燃的旧被褥和书籍,火灾风险有多高?如果监护人突发疾病无法施救,该怎么用湿毛巾堵门缝争取时间?学校的安全教育总在教孩子“不要玩火”“拨打119”,可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说,这些知识就像某些超市里的灭火器——看得见,但真到用的时候根本够不着。
看看日本小学的“家庭防灾日”吧!老师会带着孩子画自家户型图,标出逃生路线,还要检查父母是否备齐防火毯和逃生绳。这种教育不是在教室里空谈理论,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家庭的“安全督察员”。反观我们的孩子,放假回家就脱离学校监管,遇到破碎的家庭,孩子的安全教育成了“纸上逃生”。
谁来给父母补上这堂课?
悲剧里的父亲不是不想救孩子,而是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精神疾病患者、离异单亲、留守老人……数百万特殊家庭中,很多监护人自己就是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去年某地社区搞过一场消防演习,有个单亲妈妈哭着说:“我连灭火器都不会用,真要着火了,我可能比女儿跑得还慢。”
这提醒我们:安全教育不能只盯着孩子,更要教会家长如何当好“第一责任人”。浙江有个社区做了个好示范——他们把家电维修工、快递员培训成“安全观察员”,送快递时顺带检查独居老人家有没有乱接电线,修空调时教家长怎么清理油烟机积油。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防住大火的真正防线。
打破“各管一段”的死循环
火灾发生后,村干部说“他们家的情况我们都知道”,可知道不等于做到。学校觉得安全教育完成了课时指标,社区认为贴了防火公告就算尽到责任,可孩子卡在这个缝隙里,成了没人接住的“坠落者”。河北某中学去年干过一件聪明事——他们把留守儿童名单同步给消防队,暑假时消防员带着烟雾发生器上门演练,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学怎么用床单结绳逃生。
教育不是单打独斗的事。特殊家庭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一张实实在在的网:学校发现孩子连续三天没来上课,能不能联动社区上门查看?社区登记监护人患有精神疾病时,能不能免费安装一个50块钱的独立烟雾报警器?这些具体而微的行动,比一百句“注意安全”更有温度。
写在最后
那个15岁男孩的课本,永远停在了清明假期的作业页。但我们还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下次给孩子买教辅时,顺手带一包灭火贴;开家长会时,不是只问考试成绩,也看看教室里的逃生示意图是否清晰。教育不该只教会孩子怎么活下去,更要给活着的孩子织一张兜得住风险的安全网。毕竟,在数百万特殊家庭里,每个孩子都该有资格说:“我的生命,值得被好好守护。”
你认为学校和社会还可以给特殊家庭孩子哪些安全托举?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