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上给了我出路,这辈子最该谢的是王猛将军。”1980年初春,庄则栋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让妻子佐佐木敦子手中的茶杯微微一晃。这位曾经叱咤乒坛的世界冠军,在历经四年隔离审查后终于重获自由,而他口中反复念叨的“王猛”,正是当年被他带头批斗过的体委老领导。

时间倒回1971年4月的名古屋世乒赛。当美国运动员科恩误闯中国代表团大巴时,28岁的庄则栋突然起身的举动,让整个车厢陷入短暂寂静。他清楚记得临行前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叮嘱:“小球转动大球,就看你们怎么把握机会。”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乒乓球国手,在众人迟疑中主动伸手,将杭州织锦赠予手足无措的美国青年。乒乓外交的蝴蝶效应就此展开。四个月后,基辛格秘密访华;次年二月,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



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1974年隆冬,34岁的庄则栋接任国家体委主任,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部级干部。这个任命背后,藏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原主任王猛将军在特殊时期遭到冲击,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体育路线”的罪名。有意思的是,当庄则栋在批斗会上带头揭发时,他怎么也想不到,三年后正是这位老将军的仗义执言,让自己免于牢狱之灾。

要说王猛与体委的渊源,得从1969年白洋淀防汛说起。当时洪水威胁着京津要地,多数干部在总理的严厉问责中噤若寒蝉,唯独时任63军政委的王猛起身直言:“我建议立即启用十二孔闸分洪,同时动员五万民兵加固子牙河堤。”这番有胆有识的发言,让周总理记住了这个操着河北口音的少将。1971年体委结束军管时,总理亲自点将:“王猛同志既有带兵经验,又懂群众工作,是整顿体育战线的最佳人选。”



王猛上任后的三板斧可谓雷厉风行。他顶着压力将七百多名专业干部从山西干校调回北京,又把占着编制却不懂体育的军代表“礼送”回原部队。某次班子会上,当有人质疑老教练们“思想落后”,王猛拍着桌子反驳:“张燮林削球的手艺,李富荣临场指挥的眼力,这些真本事是坐在办公室能学来的?”在他的坚持下,停滞五年的青少年体校重新招生,尘封的体育科研所再度亮起灯光。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1974年那封举报信引发的风波中,庄则栋的突然倒戈让王猛猝不及防。据在场者回忆,当庄在批判会上抛出“王猛压制新生力量”的指控时,老将军攥着茶杯的手背青筋暴起,却始终没有打断对方的发言。三个月后,王猛因高血压住院治疗,庄则栋正是在这个节点接掌了体委。但鲜为人知的是,当专案组要求庄则栋提供“黑材料”时,这个乒乓球冠军出身的干部始终摇头:“王主任经手的项目都有会议记录,我找不出问题。”



1976年政治风云突变后,如何处理庄则栋成为体委的头等难题。在决定命运的党组会上,有人拍案而起:“他整王主任时可没手软!”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七嘴八舌的发言中渐渐形成“严惩”的共识。此时王猛突然起身,军装上的三枚勋章叮当作响:“我倒觉得,小庄这同志本心不坏。当年我要在体委留个懂业务的,特意把他从山西调回来,要说责任,我也有看人不准的责任。”

不得不承认,王猛这番自我检讨式的发言扭转了会议风向。他列举的三个细节令人动容:庄则栋拒绝单位分配的新房,坚持住老式筒子楼;妹妹求他帮忙调回北京被严词拒绝;体委车队记录显示,这位主任两年间仅用过三次公车。更关键的是,王猛特意提到1972年访美的乒乓球代表团里,庄则栋悄悄把省下的30美元伙食费上交国库——这些点滴最终让专案组采纳了“教育挽救”的处理意见。



庄则栋晚年常对弟子们感慨:“我这辈子就赢过两件事,乒乓球和政治觉悟。”前者让他三夺世乒赛男单冠军,后者却成了毕生遗憾。有意思的是,当他在太原少年宫教孩子们打球时,王猛正在为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奥运殚精竭虑。两位命运交错的体坛宿将,最终都在各自岗位上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1998年深秋,庄则栋应邀参观新落成的国家体育总局大楼。他在荣誉室“乒乓外交”展板前驻足良久,玻璃柜里泛黄的《参考消息》上,还能清晰看见外媒当年对他的评价:“穿运动服的外交官”。转身时撞见王猛将军的半身铜像,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突然深深鞠躬,陪同人员分明看见,他的中山装肩头洇开两团水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