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段话:“婚姻是一家私人专门银行,存储真爱和默契,提取幸福和快乐。夫妻双方互为账户,且存折是活期的,可以随存随取......”

婚姻如此,育儿也如此。

培育一个好孩子,就是不断往孩子的身上,存储奔赴幸福的能力和毅力,在孩子成年之后,慢慢取出来,成就人生。

一个家庭,往往是男主外,女主内的经营模式。母亲做贤内助,是相夫教子的主角。如何育儿,需要深度思考。

因此可见,孩子有没有出息,跟母亲的“储蓄力”关系很大。



01

母亲储蓄能力,孩子一生受用。

北宋时期,名人欧阳修年幼丧父。母亲郑氏失去了依靠,独自拉扯孩子长大。

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她不像其他女人一样,只管一日三餐,还叫苦连天。而是逼着孩子读书。

家中没有纸、笔,她就让孩子找来芦苇,在地上写字。

后来欧阳修考入官场,家庭经济情况就好多了,兄弟姐妹都得到了关照。

母亲过世,欧阳修安排落葬。地方县令李观如此评价:“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无憾。”

作为母亲,一直给孩子各种保护,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这是不对的。应该给孩子独自闯荡的能力。

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从小学顺顺利利到大学;提升 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引导孩子的兴趣爱好,最终成为 一门技能。

教会孩子如何独自行走,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孩子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就是母亲放手的时候。

02

母亲储蓄金钱,孩子勤劳节俭。

有一对夫妻,每天外出,都会来一杯拿铁。习惯延续了多年。

有人认真算了一下,一杯拿铁二三十,一天就消费七十元左右。三十年,可以达到七十多万。

而这些钱,在一个县城,可以买一套房子,一台豪车了。

这就是拿铁效应。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有。每天开销多一点,觉得无所谓,但是时间长了,就可能入不敷出。

钱不在乎收入有多大,更在乎花出去的有多少。

女人在家,管着钱财,如果总是入不敷出,那就肯定家庭会很穷。并且钱,会让孩子奢靡,长大后也无法回到朴素的状态了。

我看过一些母亲,在某个节日,当着孩子的面,清空购物车。

如果孩子需要什么,母亲是有求必应的。哪怕买回来的东西,是用不上,偶尔玩一玩的东西。

花钱多了,母亲的储蓄力就不见了。家庭穷,孩子奢靡。

反过来,那些会算计的母亲,把有限的钱,分成很多份,每一份都会充分用起来。

在节省的时候,让孩子一起参与。这时候,孩子会有正确的金钱观,也会因为有存款,生活更有底气,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



03

母亲储蓄人情,孩子遇到贵人。

我们都知道东晋陶母的故事。她在家庭穷困的时候,把头发卖了,招待了举孝廉的范逵。

范逵到京城,宣传陶家的各种好。陶侃因此被举荐,做了官。

俗话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遇到贵人。前提是,家人应该主动做别人的贵人。

《增广贤文》中说:“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

千万不要把家门封闭起来,不允许孩子和玩伴来家,不准亲戚朋友来借宿,也不要对穷苦的亲戚朋友,保持冷漠。

随着时间的推移,穷人可以站起来,成为富人;普通人,能成为达官贵人。

一些不起眼的人,也许是社会上藏龙卧虎之类的人。

母亲这一代储蓄了大量的人情,那么儿女出门,就可能被帮助。

记得我十几岁去县城打工,自报家门,是某某的儿子。对方就很热情地让我去借住,还给了一些工作的便利。

原来,对方是母亲娘家地方的人,曾经和母亲是闺蜜。

教会孩子留人情,给孩子留人情,总有一天是会帮助到自己的。

04

母亲储蓄孝道,孩子懂得尊重。

我的一个邻居,每天给婆婆送饭。

把饭放在床边,说一句:“老家伙,吃饭。”

很快,邻居家的孩子,遇到老人,就喊“老家伙”。这可把家人急坏了。邻居也懊悔不已。

农村有句老话:“屋檐水,点点滴滴在旧窝。”

母亲是如何伺候老人的,多年之后,儿女就如何伺候母亲、父亲。

教会孩子尊重老人,不是每天讲道理,而是母亲用心对老人去做,去说,去处理老人的麻烦。

母亲总是不厌其烦,把老人照顾得妥当,也让孩子一起帮忙照顾。所有的付出,不知不觉就成了孩子尊老爱幼的做法。

“百善孝为先”,老人都容不下,还想对外树立形象,拓展人脉,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对老人好,自己的晚年也会好;孩子在社会上,也被尊重。



05

《朱子语类》里有一段话:“天地储蓄得二气之精聚,故能生出万物。”

能储蓄的家庭,以不变应对万变,不知不觉之中,就有了万物。

储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速度很慢,但是终生有效。

父母们,不要因为自己年富力强,就什么都掏空,什么都不担心。等自己老了,空空如也,幸福崩塌。

育儿要未雨绸缪,父母老了,儿女成才了,反哺也来了,家庭高枕无忧。

做一个会储蓄的母亲,给孩子前程,给家庭前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