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三体》作者刘慈欣,应该移出作家圈,划进预言家圈里。因为他写的故事,正在现实中逐一兑现。书里的乱纪元,这不就来了。
全球范围的关税大战已经启动,股市和期货乱的一塌糊涂,更混乱的还是人心。毕竟纷乱大环境之下飞溅起来的一粒沙子,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一座压顶的须弥山。
房地产能置身事外吗?
房地产能否与关税完全脱钩
有一种声音说,房地产行业于关税是完全脱钩的,是扯不上关系的平行线。
因为房地产不涉及出口、又很少涉及进口建材、且属于大宗长期型产品,在基准利率维稳的前提下,关税的高低起伏,不能对楼市造成实质性影响。
实际上,经济市场行业分类诸多,各行各业之间并非毫无关联,相互间交错复杂,具有极强极复杂的牵扯效应和蔓延效应。
在全球性的关税大战中,没有哪个行业能独善其身,房地产作为覆盖140多个下游行业的支柱型产业,不受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
城市将更加依赖“土地财政”
有经济机构预计,长期存在的关税压力将拖累国内GDP增速减少1%左右。
各地政府财政收入将受到极大影响,财政压力也必将传导至土地市场,政府有可能比以往更迫切需要土地收入,来维持职能的运行。
在这样的形势下,长期性的、大投资额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高铁、高速、地铁、以及民生内容以外的基建项目,将有可能被叫停或下马。化债计划和专项债务的发放也会受到影响。
概括来说就是,很多三四线城市,尤其是对外贸行业依赖度高的城市,将更迫切的出让土地,土地交易将呈现财政压舱石的作用。
在政府财政再一次需要房企扮演“白衣骑士”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房企完成了去库存的转型,是否还有余力与勇气囤地。
直接冲击 “止跌回稳”政策
外贸环境陡然恶劣,经济对内需的依赖度将越高。内需中商品房在产品总值、生活必需属性上的优势,将扮演“抵抗炮弹”的角色。
拉动内需的几大抓手,无非是商品房、汽车、家用电器这三大项,可以再加上半个是教培。
如果内需上要采取新政策,对冲外贸方面的关税压力,房地产必然是首要选择。
而楼市现行的政策框架,早已经过度到因城施策、自提报备、自主实施的方向。未来很可能从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开始,从外贸依赖度高的城市开始,再自发性的迸发一轮甚至多轮的“止回”新政策。
政策内容还是继续压榨首付、利率、公积金、社保这老四样的价值潜力,继续深度掏挖需求方的购买力。
债务型房企的倒计时
众所周知,部分房企是依靠借新债换旧债和债务展期,才苦撑到今天的,关税大战直接给这些房企下达了终结通知书。
如果关税大战引发资本外流,央行可能收紧流动性,这对于刚刚放开融资窗口的房企,是个坏消息。而偿还海外债成本上升、海外发行新债基本无望、将成为绞死个别债务型房企的套索。
那些原本同意房企债务展期的债权方,要求清盘的申请书估计此时都已经在路上了。
债务制约房企、房企制约保交楼的兑现、保交楼影响到千万普通人收房、收房进而影响到家电、装修、等等行业的内需与就业。这才是牵一发动民生的重要问题,
避险心理使成交量下滑
对美大宗出口和800元以下的小额电商,同样遭受到关税炮火的无差别覆盖,而且以往使用越南仓、南亚通道这样暗度陈仓的策略也行不通了。
这对于从业群体的收入必然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到上游的生产行业与原材料供应行业,从五金到农产品、从服装到电子元件,都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时候再让从业人员背按揭贷款买房,心理上的接受度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一点心理上的避险意识,珠三角、长三角城市(外贸型)人群,将比中西部省会城市(资源型)人群更明显。
好不容易冲出来的楼市小阳春交易量,恐怕又将严重受挫。
曙光在哪里?
现在而言,最不需要的是自嗨、是编梗、是嘲笑、是不屑。真需要做的是分析、是讨论、是正视、是冷静。
第一, 关税大战只是双方的短期叫价筹码,有可能在互亮肌肉与獠牙之后,稍稍缓和退回到一个都能接受的临界点上。
第二, 楼市股市两者都属于家庭资产,止回政策在两者身上是通用的,此时不妨让股市回稳的更激进一些,严格约束机构不要急于下刀收割,真正养一养内需(韭菜)。
第三, 因城施策拿出鼓励置换的办法,让二手房市场里交易的资金有更大比例流入新房市场。
第四, 松绑楼市最后一个资源池:户籍。引导、放宽下级城市或乡镇人群到高级城市中购买总价低的二手房,促进楼市改善置业的资金流转。
第五, 给定向人群直发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