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高调宣称,伊朗“绝不会挑起战争,但已为任何战争做好充分准备”。然而,看似强硬表态的背后,却难掩伊朗外交政策失败和战略短视。这时候的强硬,更像是一场危险的表演。
在3月下旬的时候,我们曾经聊到过,特朗普悄悄调动了一直战略级空军集群,前往位于印度洋西部的“迭戈加西亚”军事基地。4架B-52H、4架B-2,外加至少3架C-17和10架KC-135R,这样的战略力量,已经足够在中东这块连正经防控网都没有的地区充当“灭国”力量。而如今,几周过去,美国人显然已经准备妥当了,伊朗这时候想起来要做战争准备了。更像是为国内民众打气,而非具备实质威慑力的战略回应。
坦率的说,从黎以冲突,到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倒台,伊朗始终在坐视整个中东地缘的恶化。经营多年的“抵抗之弧”,也在这场混乱中支离破碎。伊朗已经失去了真正和西方坐在谈判桌上的可能性。这种“坐视盟友被消灭”的被动姿态,暴露出伊朗军事实力的局限性与战略优先级的混乱。既想维持地区代理网络,又因经济困局和内部维稳压力不愿直接卷入冲突。这种摇摆,注定成为西方的“猎物”。
更要命的是伊朗新政府的短视。2021年,伊朗曾与中国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试图通过能源合作与战略协同抵御美国制裁。然而,在伊朗在内部摇摆之下,一直无所作为。这还不算,伊朗新政府上台之后,面对美国和西方的压力,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更是多次暗示愿意搁置导弹研发以换取谈判机会。这种“弃武求和”倾向,与其高调宣扬的“战争准备”形成讽刺性对比。若伊朗为短期利益疏远中俄,不仅削弱了伊朗对抗美国的战略纵深,更是将自己主动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某种程度上来说,萨拉米的“战争准备”宣言,本质上是一场国内政治秀与对外威慑的杂糅。伊朗若继续在军事冒险与外交投机间摇摆,不仅无法赢得国际尊重,反而可能触发不可控的军事冲突。对于德黑兰而言,真正的“准备”应是停止空洞威胁,通过务实外交平衡大国关系,同时兑现对地区盟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