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有这样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
武器装备上是落后的,但战斗意志是顽强的。
屡次痛打美军王牌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未尝一败
连创战场上的“四个第一”,甚至战例都被日本写进了作战教材。
那就是第四野战军的主力-第39军。
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就是39军的军长,被美军认为是“最牛军长”的吴信泉将军。
吴信泉
生平
吴信泉是湖南平江人,1912年出生,1930年参加了红军。那一年,他才18岁,正是青春飞扬、意气风发的年纪。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吴信泉打起仗来也很勇猛。不仅如此,他还能够在战斗中总结经验,以此精进战术,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
在抗战期间,他的作战风格就初具雏形;到了解放战争中,吴信泉在第四野战军39军中担任政委,在跟林彪的接触中,他深受其影响,指挥风格变得更加谨慎而细致。
吴信泉跟着39军打遍了半个中国,又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大发光彩。而他一生中,最精彩辉煌的战争,就是这场抗美援朝战争
吴信泉的长子也说:
“父亲打了一辈子仗,最出彩的就是在朝鲜战场”
1950年9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赴朝前夕的会议上,吴信泉更是激昂发言:
“美国鬼子又不是三头六臂,我们要打它个人仰马翻,给世界人民看一看,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而这时,吴信泉已经是39军的军长了。
冲锋的号角
他率领着39军,成为第一批踏上朝鲜战场的志愿军。39军一入朝就与美骑兵第1师交上了火,打响了整个志愿军与美军作战的第一枪。
39军前身是享有长征“开路先锋”美誉的红25军,是四野的精锐力量。美骑兵第1师也不是等闲之辈,是美国最早的骑兵师,自建军以来 170多年无一败绩,是美军中著名的“先驱师”“常胜师”。
这两支部队的碰撞,堪称“王牌对王牌”。
云山战役
两支队伍在1950年11月1日,在一个叫云山的地方相遇了。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场战役开始前,双方连对方的身份都没有弄清楚。美国以为对面是北朝鲜,吴信泉则以为和自己对阵的是南朝鲜第1师。
云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扼守朝鲜北部山区的入口。如果被我军拿下,然后由此向西,不仅会从战线中央将第8集团军劈成两半,还会将整个联合国军拦腰截断。
正因为如此,美骑兵第1师才会赶到这里,和南朝鲜第1师换防;我军也才选择在这里发起进攻。
激烈的战场
当时,吴信泉带兵来到云山,准备对南朝鲜第1师发起进攻。
原本进攻时间定在11月1日19:30分,吴信泉开始加紧准备进攻。另一边,美军也在抓紧时间换防。我军侦察员观察到了这些动静,把敌人的换防误认为南朝鲜守军要跑,在15时汇报了这一信息。
坚决果断
吴信泉不愿放走敌军,当机立断把进攻时间提前到了17时。
我军炮兵率先发难,把炮弹向敌人的阵地倾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随即,吴信泉下达了总攻的命令,我军如潮水般涌向敌军防线的薄弱地带,喊杀声 枪炮声如雷贯耳。
到这时,美军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他们的对面是中国军队。激战到当晚11点,云山外围的高地已经被我军全部攻占。这时,我军才发现对面是美军的王牌师。
网络配图
早在二战中,美军已经展示了他们雄厚的军事实力。他们的装备远远领先世界,我军的装备难以相比,但吴信泉不悲反喜,认为
“本想吃肉,却先啃上了骨头”
这一情报上报给彭德怀时,彭老总的回复也和吴信泉不谋而合:
“坚决消灭美王牌军!”
吴信泉向全军下令:
“发扬我军近战、夜战、‘刺刀见红’的特长
首先从气势上压倒美国佬!”
随着冲锋号声的阵阵响起,39军的士兵们斗志高昂,端着刺刀杀进了敌阵,涌入了云山城,开始和美军进行血腥激烈的巷战。逐渐不敌的美军想向南方撤退,但是后路早被我军切断,他们只能被动应战。
网络配图
战斗持续到了11月2日凌晨,美第8骑兵团已经退无可退,全部挤在云山南面狭窄的开阔地。
他们绝望了。
与此同时,美第5团前来增援。为救出被困的第8团,从11月2日午后到黄昏,美军启用了几十架飞机,在空中予以火力支援;地面上也出动大量坦克,发起了十余次冲锋。
志愿军战士在吴信泉的指挥下,浴血奋战、誓死不退,美军的进攻全部以失败告终,不得不放弃救援,寄希望于让第8团自行突围。
到了11月3日夜里,吴信泉带领39军向被困部队发起了进攻,美第8骑兵团第3营全部被歼灭。随后美陆军第1骑兵师在11月6日撤销了第8骑兵团第3营的番号。
投降的敌军
这场在云山打响的战役,39军重创了美第1骑兵师,击毙、击伤、俘虏美军1800余人;击落飞机1架,缴获飞机4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门火炮119门。
可以说,美第1骑兵师遭遇到了从未设想过的惨败。
39军的实力,不仅震撼了美国,更震撼了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军队的力量。
杜鲁门女儿曾对美国当时的震动与惶惑进行了回忆
“白宫议员们纷纷提出疑问,质问麦克阿瑟司令
为什么在云山战役中美军骑1师会遭到惨败?”
激烈的厮杀
日本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还将云山之战列为模范战例,收入《作战理论入门》一书,作为进攻包围战的典范。
首战告捷后,吴信泉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接连获胜、屡建战功;在朝鲜战场上基本打满全场,参加了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指挥部队连创了“四个第一”。
四个第一
首开中美军队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交锋;成为志愿军第一支进入平壤的部队;也是第一个攻入汉城 占领南朝鲜总统府的部队;在第四次战役中,吴信泉指挥部队于东线激战,俘虏了800多个美军,创下了志愿军一次战斗生擒美军人数最多的纪录。
39军在他的带领下,攻则摧枯拉朽、横扫千军,守则不动如山、牢不可破,歼敌6万多人,无一败绩,连麦克阿瑟都直呼“可怕”。
麦克阿瑟
39军战胜了敌人各式各样的毒辣武器,战胜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三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成为实至名归的“常胜军”;而吴信泉理所当然是“常胜将军”。
立下赫赫战功的吴信泉回国后,于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
这位曾在朝鲜战场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他立下的战功、为人民建立的功勋
永垂不朽 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