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原文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逻辑》

作者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俊峰/教授 马小飞/副教授

图片 |网络

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作为当前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性成果,以追求卓越的制作水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颠覆传统的角色塑造以及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迅速出圈走红,赢得市场口碑,荣登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

首先,创新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哪吒2》以创新求突破,在故事主题、角色塑造、叙事方式、制作技术方面都实现了创新,1900多个特效镜头、10000多个特效元素,精心设计剧本、故事、角色等核心内容,打破传统神话故事框架,内容层次丰富多元,依靠硬核质量打开市场并赢得口碑。《哪吒2》的成功给我们如下启示。一方面,要强调文化技术创新,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数字影像重构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特效制作技术、水墨粒子技术等文化技术全面升级和迭代更新,为受众打造沉浸式、全浸式、延展式的多元文化体验。在文学、艺术、影视、游戏等领域要充分应用AI、3D、VR、AR、全息投影、元宇宙等技术,探索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全面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内涵。在题材方面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文化产品引发受众思考;在主题方面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融合,创造出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化产品;在叙事方式方面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采用倒叙、插叙、反转、多线索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增强故事的复杂性和吸引力。

其次,产业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哪吒2》团队在创造过程中注重上下游产业互动,邀请138家国内知名团队参与制作。通过观察社交媒体上公众对土拨鼠的广泛喜爱,将其融入影片,增强角色的趣味性和观众的共鸣感。同时,延长产业链条,通过IP授权、联名合作、场景消费等方式带动“谷子经济”市场火爆,盲盒、卡牌、玩具、徽章等高品质的衍生品成为消费新业态,实现从单一票房依赖向全产业链条纵深布局的转变。培育文化新质生产要遵循文化产业市场规律和发展特点,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出版、非遗、绘画、雕塑、表演、文博、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产业,改造文化业态,提升质量效益。要大力推广“文化+”融合产业模式,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金融等相关领域的跨界融合,形成“多要素”+“多产业”+“多平台”同构互动和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释放乘数效应,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再次,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色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哪吒2》取材于传统中国神话故事,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改变和创新,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新国风美学。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应注重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理念和符号,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经典文化IP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检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度。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经典文化IP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为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条件、人才支持和法制保障。《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我国数字文创产业的聚集效应和政策支持。《哪吒2》大量的制作工作在成都完成,政府对创业企业给予补贴。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集聚了美术设计、动画制作、视觉特效等文化企业,串联起动画产业链的上下游,具有明显的数字文创产业聚集效应,为《哪吒2》的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重要命题,这对持续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要加强高校文化创意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文化人才。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文化人才来华创业就业。设立文化新质生产力人才发展基金,专项支持文化科技创新、新兴业态培育、人才培养等项目,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第三,要加大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助、税收补贴等方式,鼓励创作者进行原创性创作,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针对数字化和网络传播带来的新挑战,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和维权措施,确保文化作品在数字环境中的合法使用和传播。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46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