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势Auto-First丨刘天鸣
尽管库存能力有所消化,但是经销商库存依然高位运行的预警之中,距离“报警”仅一步之遥。
得益于2月份春节假期去库存以及3月份车市销量回暖,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出现二连降,从1月份62.3%的高点降至3月份的54.6%,但3月份作为季度末,经销商进车任务量增加,库存压力加大,库存预警细分指数出现大幅上涨。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显示,2025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4.6%,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环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依旧处于荣枯线之上,处于不景气区间内,但相较于前两个月景气状况有所好转。
流通协会指出,3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环同比双降,得益于乘用车市场回暖,政府“两新”政策及促消费激励措施的推动,叠加品牌厂商新品投放和促销力度的加大,春季车展启动等多重利好叠加有效驱动了消费者需求的快速释放。
与此同时,多个合资品牌推出“一口价”模式,包括部分车型一口价、限时一口价以及焕新一口价等多种类型,带动了集客和成交。流通协会调查反馈显示,该模式虽能短期刺激客流量转化,形成“薄利多销”的集客效应,但一口价是否可以长期存在,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从整体市场来看,新车与政策共同驱动下,3月车市显著回暖。乘联分会预测,3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为18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9.1%,环比上月增长33.7%。其中,3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114万辆,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37%,预估今年1-3月累计批发286万辆,同比增长43%。
从车企销量来看,不仅是比亚迪、吉利、上汽乘用车、一汽奔腾等中国品牌取得了一季度开门红,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以及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等汽车集团也交出同比增长的一季度销量成绩。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从经销商处得到的反馈,经销商一季度销量完成情况较好。其中,有34.1%的经销商表示可以按计划完成,有20.3%的经销商表示完成率在90%~100%,有22.0%的经销商表示完成率在80%~90%。但值得注意的是,经销商集客转化周期显著延长,有54.1%的经销商明确指出,转化时间大概在半个月到1个月之间。
虽然3月份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呈现出环同比下降的态势,但从分指数来看,库存、市场需求、平均日销量、经营状况分指数环比上升。其中,库存指数从2月份的49.6%上升至68.3%,市场需求指数从2月份的34%上升至54.5%,平均日销售从2月份的39.5%上升至57.3%。
库存分指数的上升,主要因为3月经销商进车任务量增加。但部分汽车企业为维护正常的渠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例如上汽集团,一季度终端销量超过108万辆,较一季度批发销量(94.49万辆)高出约13.5万辆,降低渠道库存压力的同时持续改善渠道健康度。
3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还呈现出东区高南北西区域低以及豪华合资高自主低的特点。以54.6%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界线,北区库存预警分指数(53.8%)、西区库存预警分指数(53.6%),南区库存预警分指数(51.7%)低于全国总指数,东区库存预警分指数(55.8%)高于全国总指数。豪华及进口品牌(58.3%)与合资品牌(55.5%)库存预警分指数高于全国总指数,但合资品牌库存预警分指数呈现环比下降趋势,自主品牌库存预警分指数低于全国总指数。
针对4月份中国汽车市场走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计市场走势稳定,多地开展春季车展,加之多个城市出台限期促消费政策,叠加本省补贴,汽车市场热点升温,预计市场需求及销量将有所回升,保持稳健增长。然而,北方地区因进入农忙,农村消费者到店量减少,南方部分地区则受清明节传统习俗影响,清明前后购车下降,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4月汽车市场造成抑制。
基于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建议,未来汽车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经销商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同时要加大对“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的宣传”,通过强化服务提振消费信心,把降本增效放在首位,防范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