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丹麦和中国之间的一场外交互动引发了不少关注。

先是丹麦首相梅特·弗雷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公开表示欧洲在和中国打交道时不能“天真”,

尤其是提到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可话音刚落不到24小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就在纽约会见了丹麦外长拉尔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抛出了两个“礼物”:

一是支持丹麦即将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二是给丹麦公民赴华免签待遇。

结果,丹麦的调门立马软了下来,外长拉斯穆森随后谈到自由贸易和合作的重要性,跟首相之前的强硬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事儿不仅让人看到中丹关系里的微妙博弈,也反映出国际外交中利益交换的现实逻辑。

中丹关系背景

要搞明白这件事,得先看看中丹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丹麦是西方国家里最早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之一,1950年就搭上了线,比很多欧洲国家都早。

那时候冷战刚开始,丹麦这么做也算有点胆识。后来几十年,两国关系主要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

中国现在是丹麦在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丹麦的出口比如机械、医药、食品,在中国市场很吃香。

像马士基(Maersk)、乐高(Lego)、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这样的丹麦大企业,在中国都有不小的投资。反过来,中国也在丹麦有动作,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这些绿色能源领域。

不过,最近几年关系没那么单纯了。欧洲整体对中国的心态变复杂,丹麦也不例外。

一方面,大家担心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在新疆的人权问题、香港的局势,还有对俄罗斯的支持,这些都让丹麦有点警惕。

另一方面,丹麦在北极有个特殊地位,因为格陵兰是它的自治领,而中国对北极的资源和航线越来越感兴趣,这也让两国关系多了一层战略意味。

但话说回来,丹麦一直挺务实的。它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对中国喊打喊杀,而是尽量在批评和合作之间找平衡。

比如在贸易上,中丹之间每年有上百亿欧元的生意,丹麦不可能轻易放弃这块蛋糕。所以两国关系虽然有摩擦,但总体还算稳定。这次事件,算是把这种微妙平衡推到了台前。

丹麦首相的“不再天真”宣言

事情的起点是2023年9月25日,丹麦首相弗雷德里克森在纽约的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她这场讲话主要是谈全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俄乌冲突,但提到中国时,她话锋一转,变得很直接。

她说,中国在俄乌战争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没有中国的经济支持,俄罗斯不可能撑到现在。她还点名批评中国,说它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相应的政治后果。

更重要的是,弗雷德里克森抛出了一个更大的警告。

她提到欧洲过去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结果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吃了大亏。

她拿这个教训来说事儿,提醒欧洲别在中国身上重蹈覆辙。

她用的词是“naive”(天真),意思是欧洲不能再稀里糊涂地跟中国做生意,得睁大眼睛,看清中国的意图。这话一出,等于把中国推到了风口浪尖。



她的演讲反映了欧洲内部的一种情绪。2023年,俄乌战争局势紧张,欧洲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复杂。

一边是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另一边是对中国支持俄罗斯的不满。弗雷德里克森这话,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提的“去风险”(de-risking)战略有点呼应,意思是得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保护自己的利益。对丹麦来说,这算是近年来对中国最强硬的一次公开表态。

弗雷泽里克发话后不到24小时,,中国外长王毅就在联合国大会间隙,跟丹麦外长拉斯穆森在纽约见了面。王毅在会谈中拿出了两样东西。

第一,他表示中国支持丹麦在2025年担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有否决权,它的支持对丹麦来说是个不小的筹码,能让丹麦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分量。

第二,王毅宣布,中国将给丹麦公民赴华免签待遇。

这对丹麦的商界和普通人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好处,能省下不少签证麻烦,促进旅游和生意往来。

丹麦调门变软

会面之后,丹麦外长拉斯穆森很快就对外发声。他的说法跟弗雷德里克森的演讲完全不是一个调调。

他没提什么“天真”或者“后果”,反而大谈自由贸易的好处,说丹麦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离不开跟中国的合作。

他还提到,希望欧盟和中国能在贸易争端上找到解决办法,语气里满是对话的期待。

拉斯穆森虽然没直接反驳首相,但他的重点完全转向了经济和友好关系。之后几周,丹麦的官员和商界人士也开始强调跟中国在绿色科技、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

比如丹麦的风电技术跟中国的市场结合,一直是双赢的领域。这种转变,明显跟王毅的两个“礼物”脱不了干系。



这整件事挺有意思的说明了外交里利益有多重要。

王毅没跟丹麦吵架,而是直接拿好处说话,效果立竿见影。

支持安理会席位和免签政策,一个是面子,一个是里子,正好戳中丹麦的需求。这招比硬碰硬聪明多了。

其次,这也反映了欧洲国家跟中国打交道的两难。一方面,像丹麦这样的国家确实对中国有些意见,尤其是在人权、俄乌问题上。

但另一方面,它们又没法完全跟中国翻脸。丹麦每年对华出口值几十亿欧元,贸易顺差不小,真要撕破脸,经济上吃不消。所以弗雷德里克森喊得再响,最后还是得让步。

再者,这件事还看出丹麦内部的协调问题。首相和外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可能是有意为之,也可能是临时调整。

不管怎样,拉斯穆森的表态让丹麦避免了跟中国关系恶化,也算是一种务实选择。

最后,中国的外交手腕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批评,我们没选择对抗,而是用软实力解决问题。这种策略在跟其他国家打交道时也常见,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常是通过投资、援助来拉近关系。这次对丹麦,算是小试牛刀。

结语

2023年9月的中丹外交风波,从弗雷德里克森的“不再天真”到拉斯穆森的“合作共赢”,不到24小时就上演了一出立场大转弯。

王毅用安理会支持和免签政策两样东西,轻松化解了丹麦的强硬态度。这事儿告诉我们,国际关系里没有绝对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