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闻女儿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后,昏迷之中的钱钟书仿佛回光返照之般醒了过来,而后对着妻子杨绛说道:“让阿圆回自己家去。”
相比较于母亲杨绛与父亲钱钟书的长寿,钱媛是不幸的,因为她这一生匆匆,仅仅只存活了59年。
不过同样,她也是幸运的,临死之际,年过半百的她还能够躺在母亲的怀抱之中享受着来时般的温暖。
女儿钱媛
钱老先生的成功其实并非他一人之功,妻子杨绛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5年,当时年仅25岁的他便与挚爱杨绛结为夫妻,共同赶赴英国留学。
隔年,二人在进行法国旅行的时候,更是传来了怀孕的好消息。
1937年5月19日,在钱老先生夫妻二人共同的期盼下,钱媛来到了这个世界。
望见钱媛的那一刻,钱老先生则是兴奋得不能自已,抱着怀里的女儿看了又看。
对于孩子的名字,钱钟书和妻子杨绛也都有想法,专门为她取了一个乳名--阿圆,同时,这也代表着他们夫妻二人对孩子未来圆满的殷切盼望。
望着手中的孩子,钱老先生笑脸盈盈地盯着仍躺在床上休息的妻子如是说道:“我只要阿圆一个就够了。”
在女儿满一岁的时候,钱老先生便带着妻子回到了国内,这段时间,钱老先生需在清华大学任教,所以钱媛的饮食起居都是跟随母亲在上海生活。
不过,由于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老百姓的生活都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各地物价更是如洪水猛兽一般疯狂上涨。
无奈,杨绛只好靠一天打两份工,贴补家用,陪伴女儿的时间自然也少了许多。
4岁那年,钱老先生从北京回到了上海,重逢本该是喜悦的,不过,三年的分离让她忘却了父亲的模样。
日后的那段日子里,钱钟书将妻女带回了上海家中,有时间陪在女儿身边。
有一次,女儿在他脸上画满了胡子,颇为顽皮,而对于孩子这天真的举动,钱老脸上却没有露出任何不悦,反倒是笑脸盈盈的在她脸上也画了几笔。
望着这一幕,钱钟书的母亲忍不住笑骂称要将大的小的都打一顿。
钱老的忧虑
虽然和女儿的相聚是幸福的,但此刻的钱老却也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因为他仍没有收到大学的聘书。
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看着忙碌的妻子,钱老自然内心不忍。
这年夏天,门口有人送来了一担西瓜,钱老起初还以为是妻子的学生送来的,便命人将他直接抬到妻子所在的楼上。
不过他没想到,这竟是他当初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学生所送来的,在弄清事情原委后,钱老有些尴尬,这时,小女儿冲了过来,抱住了雄伟的父亲,并送上了赞美之词。
“这些大西瓜都是爸爸的”,孩子的逗趣让夫妻俩忍不住笑了出来。
1944年,钱钟书正式着笔《围城》,为了帮助丈夫解除后顾之忧,杨绛则辞去了家中的女佣,至于家中的大事小事,都是由她一人全职担起。
望着这一幕,钱老百感交集,同时,也立志要写出一篇旷世巨作来报答妻子和孩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历时两年,钱钟书终于完本,而《围城》一经上市,便立刻获得了剧烈的市场反应,钱钟书本人更是因此被人捧上了文坛巨擘之位。
可就当一家人全部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时,钱媛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
骨结核!
体弱多病
那日,钱媛正在家中游玩,突然摔倒在地上。
望这一幕,杨绛赶忙将孩子送到了医院,从医生口中听到骨结核这三个字时,杨绛邹紧了眉头。
那天之后,他们夫妻二人开始对这个小女儿精心照顾,后来,钱媛不仅顺利的成长起来,还步入了大学。
31岁那年,钱媛带着自己的大学同学王德一回到了家中。
这是她的男朋友,而这次,她也是想向父母介绍这位优秀的青年才俊,看得出来女儿已经动了结婚的想法。
所以,钱老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便同意了此事。
不过可惜的是,钱媛的这段婚姻仅仅只持续了半年之久,王德一便因自杀了。
自那之后,钱媛便又成了孤单一人,在她身后的非议也渐渐变得多了起来。
后来,钱媛便带着钱老先生和母亲杨绛来到了她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暂时留住下来。
虽然房子比之前小了许多,但那段时间却是他们一家三口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在这里,钱媛找到了未来的依靠。
对方名为杨伟成,是位建筑学家,不过在听闻对方上门提亲之后,钱媛却显得有些忧虑,她担心自己离去,父母未来会失去依靠。
想也没想,便直接拒绝了下来,相较于女儿的担忧,钱老先生却显得十分看得开。
一旁的杨绛更是主动劝说母亲称自己和钱老年事已高,将来总有一天会离开,临走之前也不放心女儿孤身一人。
在他们夫妻二人的共同劝说下,钱媛终于动了心,并在1974年5月结为了夫妻。
不过,众人都没有想到,在1995年,她的骨结核病复发,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还被查出了肺癌晚期。
得知这个消息后,杨绛担忧的流下了泪水,这时她还在医院照顾重病的丈夫,80多岁的她根本无法照顾两人,无奈之下,她只好把照顾女儿的任务交给了女婿杨伟成。
即便如此,杨佳还是在每天晚上都会给女儿打去一个电话,来关心她的治疗情况。
虽然已经来到了弥留之际,但钱媛却对这个人世间仍充满了许多温情的回忆,而在这世上,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钱钟书和杨绛。
一日,只见钱媛撑起了羸弱的身体,拿起了纸笔,打算用最后的时光撰写一本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回忆录。
在书中,她详细记录了自己小时候和母亲杨绛、父亲钱钟书所发生的种种趣事。
“牛儿只吃草,想把娘来抱。”1997年,钱媛还特地给母亲做了一张精美的明信片。
不过,收到明信片之后的杨绛脸上却没有露出任何笑容,反倒被泪水打湿了衣襟。
同样担忧的钱媛的还有钱钟书,虽然他早已从妻子口中听闻过女儿的病症,但当时的他处于重症监护阶段,时不时的还会昏迷。
1997年3月这天,因为这天钱老先生从昏迷中猛然醒来,对着身边的妻子杨绛着急的说道:“让阿圆回去。”
闻声,杨绛也反应了过来,丈夫是打算让孩子在自己家中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钱老先生说完这段话后不久,钱媛便来到了弥留之际。
那一日,已经86岁的杨绛温柔的抱着59岁的女儿,为她哼起儿时的歌谣,不过可惜的是,女儿这次睡去便再也没有醒来。
而反观杨绛,为了照顾丈夫,只能将这个噩耗吞在肚里。
至于女儿生前的遗愿,杨绛也并没有忘记,88岁那年,杨绛戴着老花镜,拿起了钢笔,开始续写女儿生前的遗作。
此时的杨绛已经失去了丈夫,同样也失去了孩子,而这本书也是她生前最后的愿望。
历经4年时间,《我们仨》终于完本,而它也成为了许多读者勇于怀念钱老的佳作之一。
结语:
正如书中杨绛所写的那般,“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杨绛以105岁的高龄辞别人世,前往另一个世界找寻丈夫和孩子,相信临走时的她一定是幸福的。
也让我们衷诚的祝愿钱老一家能够在天国享受别样的合家欢乐。
参考资料:
01《我们仨》——杨绛
02《优雅百年:杨绛全传》——罗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