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6日,全球已有超50国就关税问题向美国施压。在这场外交风暴中,美方深知中国立场最为棘手——特朗普在公开演讲中高呼"坚持对华强硬",但道琼斯指数持续下挫的曲线,早已暴露华尔街用脚投票的真相。此刻,白宫突然将目光投向中国西南邻邦:美国副总统万斯携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即将开启印度之行,这场被外界视为"最后底牌"的外交行动,折射出美方三大战略考量。
1.关税杠杆下的精准操盘。美方对印度26%的关税税率,在亚洲国家中显得格外"温和"。这种区别对待实为精心设计的政治筹码——既保全莫迪政府颜面,又为后续施压预留空间。相较于越南领导人苏林面对美方压力时的进退失据,莫迪政府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这让急于打开局面的特朗普团队不得不派出核心幕僚亲赴新德里探底。
2.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印度在南方国家集团、上合组织及金砖机制中的枢纽地位,使其成为美方破局的关键支点。若能撬动印度立场,不仅可动摇观望国家的选择,更能对冲欧盟至今未出台实质性反制措施的尴尬局面。马克龙虽高调呼吁"欧洲资本撤离美国",但布鲁塞尔的实际行动仍显迟缓。
3.安全议题的捆绑操作。沃尔兹的随行暴露美方更深层意图:除经贸议题外,美印或将重启中印边境问题磋商。美方筹码清单包括先进军备出口、支持印度"入常"诉求及扩大关税豁免等诱惑性条件。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恰与印度国内反对派"对华软弱"的舆论攻势形成共振——国大党持续煽动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压缩莫迪政府的战略回旋空间。
面对美印互动升温,中方早已构筑双重防线:中印边境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建立多层级沟通机制;莫迪近期更公开将中印关系喻为"兄弟间的家务事",强调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中印代表团还再次谈判,这些都走在了特朗普前面。所以,万斯这次访印大概率不会有收获。
其次,莫迪虽面临国内反对派亲美、挑起民族情绪的压力,但他在中印关系上的理性态度值得肯定。特朗普把宝押在印度身上,说明他已无计可施。他在社交媒体发文嘴硬称“只有弱者才会妥协”,可美国四处拉拢、制造对抗的行径,早已引起国际社会反感。
最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不得人心,其四处树敌、破坏国际秩序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接下来,且看美国各界如何应对这场自己挑起的闹剧,其图谋注定无法得逞,这场闹剧也必将以美国的失败而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