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而人才振兴是根本202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提升教育水平”,将教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为乡村建设培养和储备优质人才。

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其效能高度依赖于儿童阶段教育质量的系统性提升,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特殊化结构性困境,长期以来,我国对于这类群体的教育质量给予高度关注。而目前,随着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控辍保学工作有序推进,留守儿童的“显性辍学”问题已得到基本控制。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间蔓延的“隐性辍学”问题作为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正以其隐蔽性、累积性和代际传递性的特征逐渐侵蚀教育公平的根基。

因此,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与控辍保学成果,促进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浮萍归根”项目团队于2023年成立,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问题的多维成因及纾解路径。2024年3月-2025年4月,团队成员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前往安徽省芜湖市、合肥市、滁州市、淮南市、六安市、阜阳市以及河南省孟州市的多所农村学校开展调研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2024年11月,团队课题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



图 1 团队项目获批2024年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以“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力图全面剖析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的多维成因,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固本策略。



图 2 团队成员深入走访芜湖市峨桥镇东湾村留守儿童家庭



图 3 团队成员深入走访河南省孟州市岩山村留守儿童家庭

调研内容:聚焦“隐性辍学”现象

团队先后走访了安徽省芜湖市峨桥镇浮山中心小学、响水涧小学,合肥市肥西县烧脉学校,滁州市天长市铜城小学和铜城中学,淮南市寿县双桥小学,阜阳市阜南县会龙镇何寨中学,六安市苏埠县八一希望学校,以及河南省孟州市等多所农村学校。在每所学校中,团队成员都选取了各年级富有经验的老师以及典型留守儿童开展单独的深度访谈,并在校园中进行随机采访。



图 4 团队成员在校园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上课情况

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并非表层的“学业脱轨”问题,其本质上映射出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资本结构性坍塌危机。

调研结论:揭示三大成因

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展开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团队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存在重要他人缺失、社会信任断裂以及社会规范异化等现实性的社会资本缺失困境,这些困境将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转而依赖虚拟社交来构建替代性支持网络,对于家庭、老师与同辈群体产生信任危机,对于教育目标产生质疑等,进而促成其“隐性辍学”的后果。



图 5 团队成员在寿县双桥小学进行调研

调研成果: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社会关系维度,建议通过强化家庭支持、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发挥“偶像他人”的积极作用;在社会信任维度,建议消除污名化与标签化,改革学校奖励机制,重建留守儿童的社会信任;在社会规范维度,建议转变乡村教育观念,完善乡村教育支持体系,减少优绩主义的社会影响。



图 6 团队成员在肥西县烧脉学校进行调研

调研意义:社会价值

目前,项目团队的调研报告已受到天长市铜城镇政府、六安市苏埠镇团委、淮南市寿县双桥镇政府等当地官方政府的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团队预期能够通过“三维纾解策略”打破乡村“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推动形成“教育阻断贫困”的新乡村共识;推动公众对“隐性辍学”的认知从“失学”到“心理断层”的深化;让那些如浮萍般漂泊的留守儿童,在乡土文化的根系滋养与教育赋能的锚定作用下,突破“隐性辍学”漩涡,找到“教育归属”,实现“教育固本”,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锚定人生坐标。这一过程,正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最具人文温度的注脚!(安徽大学熹微知行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