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01

父亲去世的那天,天空下着大雨。

我站在医院的走廊上,听到医生说“抢救无效”的那一刻,脑子里一片空白。父亲才六十二岁,前一天还在电话里和我谈笑风生,说等我下次回家,要带我去尝尝镇上新开的饭馆。

继母李秀珍站在病床前,紧紧握着父亲已经冰冷的手,一言不发。

她的脸上没有泪水,只有一种深深的疲惫和难以言喻的悲痛。这个比父亲小十岁的女人,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十五年里,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秀珍阿姨,别难过。”我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安慰的话。

继母转过头,看了我一眼,轻轻点头,眼睛里终于有了泪水。

那一刻,我发现她的头发已经有了不少白发,脸上的皱纹也比我记忆中的多了很多。岁月和操劳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



我叫张明,今年三十五岁,在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做高管。十五年前,我的亲生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在我上大学的第二年和李秀珍结婚了。

那时我对这个突然出现的“继母”充满了抵触和不解,甚至一度和父亲断绝了往来。

直到父亲患上心脏病,是继母日夜照料,省吃俭用为父亲治病,我才慢慢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尽管如此,我和继母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礼貌而疏远的关系。

父亲的葬礼很简单,只有村里的一些亲朋好友参加。父亲一生节俭,不喜欢铺张浪费。雨一直下个不停,仿佛天空也在为父亲的离去而哭泣。

葬礼结束后,我和继母回到了家里。这是一栋普通的农村平房,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父亲和继母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屋内的陈设简单而整洁,墙上挂着我的大学毕业照和工作照,让我有些意外,我不知道父亲一直这么关心我的生活。

“你饿了吧,我去做点吃的。”继母轻声说,然后走向厨房。

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环顾四周,感到一阵陌生又熟悉的感觉。父亲走了,这个家还是家吗?继母以后要怎么生活?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浮现。

吃饭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交谈。继母给我盛了一碗汤,是我小时候最爱喝的番茄蛋汤。

“阿姨,你以后有什么打算?”我打破沉默,问道。

继母愣了一下,放下筷子:“我能有什么打算?就在这里住着呗,这里有你爸爸的回忆。”

“你有什么经济来源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继母摇摇头:“我没有退休金,以前在村里的小厂打工,厂子倒闭了。这些年一直在家照顾你爸爸,没有工作。不过你放心,我会想办法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我心里一阵愧疚。父亲走了,我作为儿子,应该照顾继母的晚年生活。虽然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她毕竟照顾了父亲十五年,也间接照顾了我。

“阿姨,我会负责你的生活费用的,你不用担心。”我说。

继母摇摇头:“不用,我还能干活,可以去镇上找点零工做。你自己的生活才刚刚稳定,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晚上,我帮继母整理父亲的遗物。在父亲的抽屉里,我发现了一个皮夹,里面有几张存折。打开看,一个存折上有三万多元,应该是父亲的养老金积蓄。

“这是你爸爸的钱,他一直舍不得花,说留着以后给你添置婚房用。”继母看着存折说,“现在应该归你了。”

我翻看着存折上的记录,发现父亲每个月都会存一小部分钱,从来没有大额支出。这个发现让我心里一痛,父亲一生节俭,为的就是给我留下一些财产。而现在,他拥有的全部积蓄,竟然只有这么一点。

更让我惊讶的是,在翻看另一个存折时,我发现父亲居然专门为继母开了一个账户,每月都会往里面存一百到两百元。账户上的钱不多,只有一万多元,但看得出父亲的用心良苦。

“这个存折是你的。”我把存折递给继母。

继母接过存折,看了一眼,眼睛立刻湿润了:“他从没告诉过我有这个存折。”她的声音哽咽,“他总说钱不够花,让我别买新衣服,原来是在给我存钱。”

看着继母抱着存折默默流泪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父亲和继母之间,或许有着我不了解的深厚感情。

夜深了,我躺在自己小时候的床上,思绪万千父亲去世了,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家,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继母。从法律上讲,我没有赡养继母的义务,但从道义上,我不忍心让照顾了父亲十五年的继母晚年无依无靠。

明天我就要回杭州了,公司还有很多事务等着我处理。但我决定,一定要妥善安排好继母的生活,这是我作为儿子应该做的事情。

窗外的雨终于停了,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床前父亲和母亲的旧照片上。照片中,他们年轻而幸福。

我不知道父亲和继母有没有这样的合影,但我希望,他们的生活也曾充满幸福。带着这样的思绪,我慢慢睡去,梦里还是那个完整的家,父亲在院子里修理自行车,母亲在厨房里忙碌。

而当梦的场景转换,我看到的却是父亲和继母坐在院子里乘凉的画面,他们看起来平静而满足。

早晨醒来时,我做出了一个决定。

02

回到杭州后,我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公司正在筹备上市,作为核心团队成员,我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但无论多忙,我都会在每天晚上给继母打一个电话,问问她的情况。

起初,继母总是说自己很好,不需要我操心。但通过邻居李大妈的转述,我得知继母其实生活得很辛苦。她每天天不亮就去镇上的市场帮人搬运蔬菜,赚取微薄的收入。

“明啊,你阿姨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了,你得多关心关心她啊。”李大妈在电话里叮嘱我。

这让我很自责。尽管每个月我都会给继母打一些生活费,但她总是说够用,坚持不肯多要。我渐渐明白,继母不想给我增加负担,宁愿自己吃苦。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翻看父亲的相册,发现了一张继母年轻时的照片。

那时的她笑容灿烂,眼睛里充满了希望。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秀珍30岁生日”那应该是她刚嫁给父亲不久的时候。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一些片段。那时我刚上初中,对这个突然出现的“阿姨”充满敌意,甚至故意刁难她。

记得有一次,我把房间弄得一团糟,继母进来打扫,我却说她打扰了我的学习。她二话不说就出去了,晚上偷偷进来收拾,以为我睡着了。

还有一次,我故意把她做的饭菜打翻在地,说难吃。她没有责骂我,只是默默收拾干净,然后重新做了一顿饭。父亲回来后要批评我,她却拦住了,说是她不小心碰到了桌子。

这些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对继母充满了愧疚。她不计前嫌地照顾着这个家,照顾着父亲,也间接照顾着我。而我,却从来没有真正感谢过她。

公司上市的事情告一段落后,我决定回老家看看继母。当我开车回到村里时,发现家门口的菜园子打理得很好,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继母正在院子里择菜,看到我回来,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明啊,你怎么回来了?也不提前打个电话,我好准备一顿好吃的。”继母放下手中的活,擦了擦手上的水。

我笑着说:“想给你个惊喜。最近公司刚刚上市,我分到了一笔不小的奖金,想和你商量个事情。”

继母把我让进屋,给我倒了杯水。我发现家里比我上次回来时更加整洁了,但家具还是那些老旧的家具,只是被擦拭得很干净。

“阿姨,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我开门见山地说,“我想给你一笔钱,二十万,你拿去养老,不要再去干重活了。”

继母听了,连连摆手:“这怎么行!我不能要你的钱。你还年轻,要买房子,要结婚,要养孩子,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阿姨,你就当是我尽孝心。你照顾爸爸这么多年,也间接照顾了我。这钱是我应该给你的。”我坚持道。

继母低下头,沉默了一会儿,说:“明啊,你有这份心,阿姨很感动。但真的不用这么多,每月给我一千块生活费就够了。”

我知道继母是个要强的人,不想给我增加负担,但我已经下定决心要照顾好她的晚年生活。

“阿姨,就这么定了。我明天去银行办转账。这钱你拿着,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去哪旅游就去哪旅游,不要再操劳了。”我态度坚决地说。

看我这么坚持,继母最终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谢谢你,明。你爸爸在天上看到你这样孝顺,一定很欣慰。”

晚上,我们一起吃了顿简单的晚餐。继母做了我小时候爱吃的红烧肉和青菜豆腐汤,味道和记忆中一样好。席间,我们聊起了父亲,聊起了过去的日子。

“你爸爸一直很疼你,总是说他儿子将来会有出息。”继母笑着说,“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你结婚生子,可惜...”说到这里,她的眼睛又湿润了。

“阿姨,你放心,我会好好生活,不辜负爸爸的期望。”我安慰她。

第二天,我去银行办理了转账手续,把二十万打入了继母的账户。临走前,我再三叮嘱她好好保重身体,有什么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

继母送我到村口,一再嘱咐我路上小心。看着她瘦小的身影站在乡间小路上向我挥手,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我应该更早些这样做,让父亲和继母晚年生活得更好一些。

回到杭州后,我依旧每天给继母打电话。起初,她总是说一切安好,但我能感觉到她的生活有了变化。她说自己买了新衣服,还和村里的老姐妹一起去了趟县城,看了场电影。

这让我很欣慰,至少继母开始享受生活了。

但大约一个月后,我发现继母的电话越来越难打通,而且总是很匆忙地结束通话。

“阿姨,你最近是不是很忙?”我问道。

“没...没什么,就是帮村里照看一下孩子。”继母的回答有些支吾,我心里隐约有些不安。

通过李大妈,我得知继母最近经常不在家,有时清早出门,傍晚才回来。李大妈说,有人看见继母去了县医院,但不知道是看病还是干什么。

难道继母生病了?为什么不告诉我?还是说...她拿着钱做了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各种猜测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坐立不安。我决定再次回老家看看究竟。

这一次,我没有提前通知继母,直接开车回了村里。当我到达家门口时,发现家里锁着门,院子里的菜也有些干枯了,似乎好几天没人打理。

邻居告诉我,继母早上就出门了,说是去县城办事。我决定在家等她回来。

傍晚时分,我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透过窗户,我看到继母疲惫地走进院子,手里还提着一个小包。当她看到屋内亮着的灯,明显吃了一惊。

“明啊,你怎么又回来了?”继母推开门,脸上带着惊讶和一丝慌乱,我站起身,直接问道:“阿姨,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是不是生病了?”

继母愣了一下,随即摇摇头:“没有,我很好。只是最近...有些事情要处理。”

“什么事这么重要,让你天天往外跑?”我追问道。

继母放下手中的包,叹了口气:“明啊,阿姨年纪大了,想趁还能动的时候多做些事情。我在县医院做义工,照顾那些没人照料的老人。”

我有些意外:“你每天去医院做义工?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怕你不理解,觉得我是在浪费你给我的钱。”继母低声说,“那些老人很可怜,没有子女,也没有人照顾。我身体还行,能帮就帮一把。”

听到这个解释,我心里既感动又有些复杂。我给继母钱是希望她能好好享受晚年生活,没想到她却选择去帮助别人。

“阿姨,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担心你太辛苦,身体吃不消。”我说。

继母笑了笑:“放心,我有分寸。再说了,人活着,总要有点事做,不然整天呆在家里,想你爸爸,我会疯的。”

这一晚,我和继母聊了很多。她告诉我,她年轻时曾经在医院做过护工,所以对照顾病人有些经验。现在去医院做义工,也算是重拾旧业。

“那二十万,你都用来做什么了?”我忍不住问道。

继母低下头:“我存着呢,没怎么用。你给我的已经够多了,我哪舍得乱花。”我心里有些疑惑,但没有再追问,既然继母身体健康,有自己的事情做,我也该尊重她的选择。

第二天,我陪继母去了县医院。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孤寡老人,他们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继母熟练地为他们翻身、喂饭、擦身体,动作轻柔而熟练。

病房里的护士见到继母,都很热情地打招呼:“李阿姨来了!您今天又带好吃的来了吧?”

继母笑着从包里拿出几盒点心,分给那些老人。看着老人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忽然明白了继母为什么选择这样度过她的晚年。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继母:“阿姨,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继母看着远处的山,轻声说:“人老了,就盼着有人陪。那些老人没有子女,临终前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太孤独了。我陪陪他们,也算是做点善事。”

我点点头,心里对继母多了几分敬意。

晚上,我再次提出要陪继母去趟县城,买些日用品和新衣服。继母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

在县城的百货商场,我给继母买了新衣服、新鞋子,还有一些保健品。继母一直说太贵了,不值得,但我坚持要给她买最好的。

回家的路上,继母突然说:“明啊,阿姨可能活不了太久了。”

这话让我吓了一跳:“阿姨,你怎么突然说这个?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不我们去大医院检查一下?”

继母笑着摇摇头:“人都有生老病死,我只是有这种预感。你爸爸走了,我也没什么牵挂的了。只要看到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我心里一紧,连忙说:“阿姨,你别胡思乱想。你还年轻,身体也好,一定会长寿的。”

继母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笑了笑。但那一刻,我隐约感觉到,继母或许知道些什么,只是不想告诉我。

离开家前,我再三叮嘱继母要保重身体,有任何不舒服立刻告诉我。继母点头答应,但我总觉得她有心事。

回到杭州后,我工作更加努力,希望能早日成家立业,让父亲和继母都能放心。每每想到继母独自在老家生活,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愧疚和担忧。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里,继母站在一片金色的麦田里,向我挥手告别。我想追上去,却怎么也追不到。醒来时,我满脸是泪,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不安。

我决定,下周末再回老家一趟,好好陪陪继母。

03

三年过去了,我和郑小雅结婚了。

小雅是我公司的同事,温柔贤淑,很是体贴,我们的婚礼很简单,只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继母也从老家赶来参加,她看起来比三年前更加瘦弱了,脸色也不太好。

“阿姨,你身体还好吧?”婚礼结束后,我关切地问道。

继母点点头,微笑着说:“挺好的,别担心。今天看你结婚,我很开心,你爸爸在天上也会为你高兴的。”

小雅很尊敬继母,一直叫她“妈”,这让继母很开心。

婚礼后,我们邀请继母和我们一起住在杭州,但她坚决不肯,说自己习惯了老家的生活,不想离开。

“你们小两口刚结婚,需要自己的空间。我在老家挺好的,有邻居照应,也有自己的事情做。”继母坚持道,我和小雅只好尊重她的决定,但约定每个月都会回老家看她一次。

婚后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我和小雅白天工作,晚上一起做饭,周末有时去爬山,有时去看电影。每个月,我们都会抽时间回老家看望继母,给她带一些杭州的特产和生活用品。

继母的生活似乎很规律。

她依然会去县医院做义工,但频率减少了,每周只去两三次。她告诉我,她现在主要负责照顾一些孤儿,教他们认字、读书。

“那些孩子很可怜,有的是被遗弃的,有的是父母出车祸死了的。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教他们认几个字,讲几个故事还是可以的。”继母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我很欣慰地看到继母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但也担心她太操劳。每次回家,我都会劝她多休息,但她总说自己没事,让我们不要担心。

有一次,我发现继母的手在颤抖,连拿筷子都有些困难。我立刻紧张起来,追问她是否去医院检查过。

“小毛病,老了都这样。”继母轻描淡写地说,“医院检查过了,医生说是有点关节炎,没什么大碍。”我不太相信,偷偷问了村里的李大妈,李大妈欲言又止,最后只说继母经常去县医院,具体看什么病她也不清楚,这让我更加担心了。

一天晚上,我趁继母睡着后,偷偷查看了她的药盒。里面有几种药物,我用手机拍下来,发给医生朋友查询。朋友告诉我,这些是治疗帕金森初期症状的药物,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帕金森病,这可不是小病。为什么继母要瞒着我?

第二天早上,我直接质问继母:“阿姨,你是不是得了帕金森?为什么不告诉我?”

继母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我不想让你担心,这病初期不碍事,能拖就拖着吧。”

“什么叫拖着?必须立刻去大医院治疗!”我坚决地说。

继母摇摇头:“治不好的,只能延缓。我这把年纪了,没必要浪费钱。你给我的钱,我还存着呢,你以后会用到的。”

我当场就红了眼眶:“阿姨,我给你钱就是让你好好照顾自己的。什么叫浪费?你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在我的坚持下,继母终于同意去杭州的大医院做全面检查。

检查结果并不乐观:除了帕金森初期症状外,继母还有轻度的心脏问题,需要长期服药控制。

医生告诉我,继母的病情目前还算稳定,但需要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我决定每个月都接继母来杭州住一周,方便她看病和休息。

小雅非常支持我的决定,还特意收拾出一个房间,布置成继母喜欢的样子。继母很感动,但依然坚持大部分时间住在老家。

“我离不开那些孩子。”她说,“他们还等着我教他们识字呢。”

我只好妥协,但要求继母答应每个月来杭州住一周,接受检查和治疗。继母无奈地同意了。

就这样,我们建立了新的相处模式。

每月初,我会开车去接继母来杭州;住一周后,再送她回老家。

在杭州的日子里,小雅会教继母使用智能手机,陪她逛街、看电影。继母起初有些拘束,慢慢地也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

有一次,我偶然发现继母在用手机给一个名叫“小宇”的孩子转账,金额不大,三百元。但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已经不少了。我好奇地问她这是谁。

“村里一个孩子,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了,跟着奶奶生活。家里很困难,但孩子很聪明,我资助他上学。”继母解释道。

我这才知道,原来继母不只是去医院照顾孤儿,还在资助村里的困难孩子上学。

“你资助了多少孩子?”我问。

继母想了想:“五个吧。都是村里或附近村的,家庭条件特别差,但学习很用功的孩子。”

我心中震撼不已,继母拿着并不多的钱,却在默默地帮助着这么多孩子。

“你每月给他们多少钱?”我又问。

“不一样,有的二百,有的三百,看他们的需要。主要是学费和生活费。”继母说得很平淡,仿佛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我深深地看了继母一眼:“阿姨,我给你的钱,你用了多少在自己身上?”

继母低下头,没有回答。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她总说钱够用,为什么她从不买贵重的东西,为什么她宁愿继续住在简陋的老房子里。原来,她把大部分钱都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

“你....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声音有些哽咽。

继母沉默了很久,才轻声说:“明啊,你可能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一个孩子。”

这个信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我彻底愣住了。

“什么?你有孩子?在哪里?”我追问道。

继母的眼睛湿润了:“去世了,出生不久就夭折了。那时我还没嫁给你爸爸,孩子的父亲是我前夫。孩子死后,我们就离婚了。”

我从没听父亲提起过这件事,想必是继母的伤心往事,不愿多提。

“我一直很遗憾没能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后来嫁给你爸爸,看到你,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继母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那些孤儿和困难家庭的孩子,他们不该因为家庭原因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我能帮一个是一个。”

听完继母的讲述,我心中五味杂陈。原来,在我一直以为的简单家庭关系背后,隐藏着这样深刻的人生故事。

“阿姨,以后你要资助谁,告诉我,我和你一起资助。”我握住继母的手说。继母笑了,点点头:“好,以后咱们一起帮助那些孩子。”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关注继母资助的那些孩子。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需求。看到那些孩子纯真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望,我深深理解了继母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做。

时间一天天过去,继母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帕金森的症状越来越明显,有时她连走路都不稳了。我多次劝她长期住在杭州,方便治疗,但她总是坚持要回老家。

“那些孩子需要我,我还能再坚持几年。”继母倔强地说。

我无法说服她,只好同意她的安排,但要求她答应身体不适立刻告诉我。

就在我和小雅准备要孩子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天晚上,我接到李大妈的电话,说继母突然晕倒了,被送到了县医院。

我立刻开车赶往老家,一路上心急如焚。到医院时,继母已经醒来,但脸色苍白,看起来很虚弱。

“医生说是什么情况?”我急切地问李大妈。

“医生说是心脏问题,加上帕金森的并发症,需要住院观察。”李大妈低声说。

我冲进病房,看到继母躺在床上,手上插着输液管,眼睛紧闭着。她看起来比我印象中瘦了很多,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头发也全白了。

“阿姨...”我轻声喊道。

继母慢慢睁开眼睛,看到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明啊,你来了。对不起,又给你添麻烦了。”

“什么添麻烦,您就是我的亲人。”我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手心的温度,“医生怎么说?”

继母摇摇头:“老毛病了,休息几天就好。你不用担心,回杭州工作吧,别耽误了。”

我坚决地摇头:“不行,这次我必须带您去杭州的大医院好好检查。县医院条件有限,治不好您的病。”

继母想要拒绝,但看我态度坚决,最终没有再坚持。第二天,我办理了转院手续,把继母转到了杭州最好的医院。

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告诉我,继母的心脏问题比预想的要严重,加上帕金森病的影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唉,花这么多钱,值得吗?”继母听到治疗方案后,轻声说。

“什么叫值不值得?您的健康最重要!”我坚定地说。

住院期间,继母最担心的还是她资助的那些孩子。她让我找来纸笔,一一写下孩子们的名字、联系方式和每月资助金额,嘱咐我代她照顾这些孩子。

“明啊,这些孩子都很懂事,你一定要帮我照顾好他们。特别是小宇,他今年要中考了,一定要让他继续上学。”继母认真地说。

我点点头,承诺一定会照顾好这些孩子。小雅也来医院照顾继母,两人相处得很融洽。继母经常夸小雅贤惠,说我找了个好媳妇。

住院两个月后,继母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医生说她的心脏已经严重受损,即使出院,也需要定期复查和严格控制生活。

出院后,我和小雅坚持要继母和我们一起住在杭州。这一次,继母没有拒绝,但提出了一个条件:每个月要回老家一次,看看那些孩子。

我答应了她的请求,但要求必须由我陪同。就这样,继母正式搬到了杭州,住进了我们为她准备的房间。

小雅很会照顾人,每天变着花样给继母做可口的饭菜。继母的身体在小雅的照料下,慢慢恢复了一些。但我们都知道,她的帕金森病和心脏问题已经无法根治,只能延缓恶化的速度。

每个月,我都会按照约定,带继母回老家一次。

每次回去,继母都会召集那些她资助的孩子,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看到孩子们围着继母,叫她“李奶奶”的场景,我的心里既温暖又酸楚。

有一次,我偶然翻到继母的日记本,上面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小宇从一年级到初三,成绩从班级中等上升到年级前十;小红从不敢举手发言到成为班级语文课代表;小刚从辍学在家到重返校园,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每个孩子的进步,继母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仿佛这是她最珍贵的财富。

在我们的照顾下,继母的生活越来越规律。早上起床锻炼,上午看书或者织毛衣,下午和小区里的老人聊天,晚上和我们一起吃饭看电视。她看起来很满足,但我知道,她心里还惦记着老家的那些孩子。

04

“明啊,小宇马上要高考了,他想学医,将来做个医生,救死扶伤。”继母有一天突然对我说,“他家里条件不好,上不起大学。我想...”

我明白继母的意思,立刻说:“阿姨,您放心,只要小宇考上大学,不管学什么专业,学费我都包了。”

继母眼睛一亮,随即又黯淡下来:“可是,我怕我看不到那一天了。”

这话让我心里一紧:“阿姨,您别胡说,您的病情已经稳定了,医生说只要按时吃药,定期检查,可以活很多年。”继母笑了笑,没有说话,但我看到她的眼里闪过一丝释然。

那天晚上,继母特意让我和小雅坐下,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交代。

“我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有些话必须提前说清楚。”继母神情严肃地说,我和小雅连忙否认,说她会长命百岁的,但继母摆摆手,制止了我们。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活了这么多年,已经知足了。”继母从床头柜拿出一个信封,交给我。

“这个信封里有我的遗嘱和一些重要的东西,我走了之后,你打开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