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援德媒报道,普京在内部讲话中直言,任何和平进程都将漫长,谈判成果也难以保证,俄罗斯已做好准备,“愿意让战争再持续 100 年” 。这句看似疯狂的话,宛如一记重锤,敲打着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根基。
西方对俄乌冲突的介入,从一开始就充满误判。他们天真地以为,经济制裁这把 “快刀”,能迅速斩断俄罗斯的脊梁,让其在短时间内屈服;同时,满心期待乌克兰能借 “春季大反攻” 等战役,创造扭转乾坤的奇迹,一举击退俄军。
这种思维,说白了就是 “快餐式战争观” 在作祟,还停留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那种 “限期胜利” 的旧模式里。在他们眼中,战争就该像商业项目一样,按季度财报周期来计算成本与收益,速战速决才是常态。
普京的 “百年战争” 论,恰似一道强光,瞬间撕碎了西方的幻想。俄罗斯通过战时经济转型,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逆势增长,2023 年 GDP 增长 3.6%,军工复合体更是贡献了 40% 的工业增长。
北约估算俄军每日战争开支 3 亿美元,却没料到,俄罗斯化石燃料出口收入在制裁下不降反增,2023 年高达 3160 亿美元,实现了 “以战养战”,把冲突变成了国家转型的助推器。
回顾历史,普京对 “明斯克模式” 有着深刻反思。2014 - 2022 年间,在德法调停下,俄罗斯签署了 13 份停火协议,可结果呢?这些协议都成了乌克兰重整军备的 “喘息之机”。一次次的教训,让俄罗斯明白了三条铁律:战场的实际控制线,就是谈判桌上最有力的筹码。
如今俄军控制区域从开战初期的乌东两州,扩大到占据 18% 乌克兰领土,在扎波罗热核电站、亚速海沿岸形成了既成事实,这些 “物理筹码”,远比任何外交承诺更有分量。当美国试图把乌克兰变成 “第二个阿富汗”,消耗俄罗斯时,俄罗斯巧妙利用能源武器分化欧洲,2023 年俄气仍占欧盟进口量的 15%;用粮食危机影响全球南方,俄乌小麦出口占全球 33%,让西方切实感受到战争外溢的成本。
此外,普京在战争状态的界定上,玩起了 “战略模糊”。既不承认 “特别军事行动” 是战争,规避国内动员压力;也不排除升级为全面战争的可能,以此威慑北约不敢轻易参战,让西方在军援尺度上如履薄冰。
普京的这一宣言,直击美国霸权的要害。军事上,海马斯火箭炮未能重现海湾战争的空中优势,“艾布拉姆斯” 坦克在无人机猎杀下成了一堆废铁,现代战争成本收益比已彻底改变。金融方面,俄罗斯构建的 “制裁免疫体系”,包括人民币结算、金砖支付系统、加密货币通道等,正在逐步瓦解美元武器的威力。
道义层面,加沙冲突让 “基于规则的秩序” 这块遮羞布被彻底撕下,全球南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俄乌冲突。印度进口俄油增长 33 倍,南非在金砖峰会为普京铺红毯,这些信号都预示着新国际共识正在萌芽。
普京对朝鲜战争的研究,在俄乌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3 年志愿军凭借上甘岭战役,粉碎 “联合国军” 攻势,以战场僵局换取谈判桌上的平等。如今,俄军在阿夫杰耶夫卡战役中,每日投射 60 万发炮弹,是乌军的 5 倍,用强大火力抵消北约情报支援。普京看透了西方 “芯片多血性少” 的弱点,乌克兰动员法案引发街头抗议,欧洲民众援乌疲劳,德国对乌支持率从 82% 降至 48%,都印证了他的判断。
普京的 “战争百年论”,绝非一时冲动的狂言,而是基于对国际局势清醒认知的战略表态。美国还在用 “民主 VS 威权” 的意识形态滤镜看世界,克里姆林宫却已站在 “文明持久战” 的高度布局。
这场冲突终会结束,但它带来的影响将持续重塑世界秩序。对于深陷 “短期主义” 泥潭的西方而言,真正可怕的,或许不是俄罗斯的 “百年战争宣言”,而是后发现代化国家集体觉醒的战略耐心,这将促使世界在动荡与重构中,走向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