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3月,苏联先后在莫斯科集结19个共产党、工人党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明确表态不参加。会后,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甚至一度中断了联系。



其实,早在这次大会前,中苏关系就已经恶化了。尤其在1963年1964年间,中苏之间发起了大论战。

苏共多次公开发表反华言论,掀起舆论大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发表了超过2000篇反华文章。对此,中共也进行了针锋相对地反击,《人民日报》和《红旗》先后发表了9篇文章,对苏共的“攻击”展开反击。

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时,双方都还在寻求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比如,苏联曾多次向中共发去信函提出,建议召开会议,停止舆论战。

1963年底,毛主席收到了一封由赫鲁晓夫署名的来信,他在信中提出已经命令苏联的报刊停止发表攻击中共的材料。希望两国能够加强经济合作,并表示可以考虑派苏联专家援华。甚至还提到了关于中苏两国边境一些地段的争议,可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当然,中共也一直找机会与苏共展开交流,希望能够回归团结合作的道路上来。但毛主席在收到这封信后,并没有立即作出答复,这主要是考虑到苏联方面此前发表的2000多篇针对中共的文章还没有结果,而且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引起了40多个兄弟党也紧随其后,攻击中共。这是十分恶劣的。

基于此,毛主席直言:“我们不忙着答复,还是继续写我们的评论。”

然而,苏联表面上“求和”,但实际却仍然没有放弃“反华”。不仅在内部召开的会议上公开发表反对中共的报告,而且还号召各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反对中共。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与中国为敌,甚至还向中苏两边增派兵力。当时,苏联在两国边境的军队一度增加至100万人。除此之外,苏联还对我国实施核威胁,将一部分战略导弹对准了我国的几座大城市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基地和设施。

面对六十年代初,中国的国际环境处于外界威胁的情况下,毛主席作出了两个决定,一方面是独立自主搞原子弹,直言“我们要想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另一方面,毛主席还很重视搞三线建设,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我国沿海的一些重要工业企业搬迁至西部一带。



在国家的全力投入和支持下,三线建设很快便取得了重要进展,到1964年4月,我国的战略资源已经完成了转移重任,甚至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当时,周总理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美国把战争强加给中国,中国将奋起抵抗,战斗到底。不管来多少人,用什么武器,包括核子武器在内,可以肯定地说,它进得来,出不去,必将被消灭在中国。”

虽然是托巴基斯坦总统转达美国的,但这句话并不单纯针对美国而讲,同样也是在告诉苏联和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

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毛主席在党内担任大量要职,每天日理万机,十分忙碌,但他几乎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到基层进行视察和调研。每次出行,他的安保工作几乎都是由汪东兴负责的。毛主席曾直言“汪东兴在我身边,习惯了,别人用起来我不放心。”

1965年春节过后,毛主席便来到了湖南、江西视察工作。此次江西之行,毛主席还重上井冈山。

期间,江西省委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他们对苏共中央领导层发生的事情并不关注,但毛主席并不这样认为,结合苏联的现状,他指出:

“特权、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的滋生,将从根本上动摇国家,危害国家发展,进而改变政权的颜色。苏联的教训就在我们眼前,必须引以为鉴。”



众人听着毛主席的话,心中也变得沉重起来。紧接着,毛主席便问了一个问题:

“我们要摸索出适合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能够走出我国自己的道路来呢?这就要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风,从而避免重蹈苏联覆辙。但井冈山的精神体现在哪里呢?”

大家认真思考后,出现了各种答案:“艰苦奋斗”、“以苦为乐”……

毛主席听后,笑着说道:“再想一想,这只是个方向,还差点,要往制度方面想。”

一旁的汪东兴听到毛主席的话后,立即说道:“我知道,支部建在连上。”

听到这个答案后,毛主席眼前一亮,他高兴地补充道:

“在井冈山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好制度,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虽然如今我党的力量得到了加强,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机构,很难保证实现政治民主,更不能保证没有脱离群众。这时,毛主席就已经在心中酝酿要广泛发动群众了。

“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效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后,毛主席率领起义部队来到了井冈山。途中,毛主席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后,指出“凡是部队中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就很有士气,作战时也更英勇,指挥员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

根据这一观察结果,毛主席又先后同党内同志谈话,了解叶挺独立团内党组织的建设情况。最后,毛主席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开启了党对军队领导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

毛主席之所以决定将党组织建在连上,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当时,在军队中设立党组织,这是前所未有的。但叶挺独立团中,连一级是没有党组织的,这就使得我党无法直接掌握士兵。尽管团一级设有党组织,但掌握部队并非易事。基于此,毛主席认为“在团设立党组织,是经不起考验的”。

于是,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在行军途中,根据此前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他认为“应该扩大我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其实也就是将支部建在团上改为支部建在连上。



而无数现实证明,“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在重大考验面前,更能够显现作用在我军历史上,从没有因为策反一个军队指挥官就能够让他带着队伍拉起来造反,没有任何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被拉到了敌人的阵营。

参考资料:党史博览2018年3期、新湘评论·下半月2017年7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与新中国研究文集(上)》2010年7月版、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