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小米汽车在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一事,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而且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作为一个电动汽车驾龄已经超过8年的老同志,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对于这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大家尽可以讨论,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毕竟现在这个社会上,开电动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对这种重大交通事故关心的人也会越来越多。但是,讨论归讨论,发表意见归发表意见,别站队、别上头。因为到目前为止,最终权威的事故调查结论并没有出来,人们现阶段的讨论、议论,所依据的都是零星的事故情况,而并没有完整的东西。真正权威的结论要等交通管理部门最后做出。现阶段,如果你上头了、站队了,你就会掉到一场流量盛宴挖下的大坑当中。



其实,看一看当下的讨论和议论,明显可以看出,有些人并没有开电动车的经验,而同时有一些同样很重要,甚至很关键的因素,并没有成为讨论的热点。

比如说,在事故发生前,驾驶者双手是否长时间地脱离了方向盘,而在这种情况下,小米汽车是否发出了明确的提示,而对于这些提示,驾驶者的反应怎样。进入到了高速施工变道区之前的一段时间当中,当路旁出现了相关的提示,为什么驾驶者本人没有看到,为什么同车的其他两人也没有看到,或者说看到了都没引起注意,没有提醒驾驶者注意,而把所有的东西都依托在智驾上,都依托在辅助驾驶上,这里头的逻辑很关键。而且这些内容在电动车的后台的驾驶记录上应该有所体现,车子有没有相关的提示,被提示者产没产生反应,这个东西对于责任的区分影响是很大的。



再比如说,我看有人在讲,车子的智能驾驶一直到最后的一秒钟才交还给驾驶者,这样的设计来得及吗?这一看就是没开过电动汽车,因为开过电动车的人都知道,辅助驾驶功能它不可能主动地把驾驶权塞给驾驶者,它可以提醒驾驶者拿回驾驶权,但是一定要驾驶者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说扳动了方向盘,或者说踩下了刹车,这个时候辅助驾驶才会把驾驶权交还给驾驶者。而且驾驶者一旦有这样的动作的话,那么辅助驾驶一定会把驾驶权交还出去的。所以说,所谓最后一秒钟交出驾驶权,并不是说辅助驾驶设计的逻辑有错误,而是驾驶者对于相关的提示反应得太迟钝了。



其实,对事故真相的还原,我不想说的太多,因为我说过了解的东西太有限了,现在去站队、去上头,那就掉到坑里了,我也不想掉到这个坑里。那么我想说的另外的一个内容,其实很关键,也是绝大多数人没有关注到的东西,那就是这次重大事故会带来什么,这个是最关键的。有人在指责车企,有人在指责驾驶者,那么这场事故能够唤起驾驶者正确的认识辅助驾驶功能吗?能够有效的刺激车企提升辅助驾驶的安全性吗?一定会的,但这个提升、这个唤起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车企来说,车企的逻辑是商业运作逻辑,它首先是要挣钱的,所以过多的寄希望于车企的良心道德,把车辆的安全都寄托在车企的一方,这个是不靠谱的。至于说唤醒驾驶者的警惕心,这个有必要,但也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人太多了,人一上千,形形色色,总有人会把辅助驾驶当成智能驾驶,总有人玩着手机、睡着觉上高速的。



那么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应该是相关的技术标准,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国家标准,这个东西是硬杠杠、硬条件。像新能源汽车这种东西,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是这几年刚刚兴起的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标准制定显然很难跟得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技术标准跟不上,隐患就会存在。要想堵漏洞,从根本上改善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不能光靠着车企的良心,也不能光靠着驾驶者的安全意识,最根本的东西是相关的技术标准。相信这次事故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有关部门修改和改善相关的国家技术标准,这个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也希望网友们很多的评论和议论,会促进这些技术标准的改进改善。



同时想说一句的是,这些年技术上的新生事物太多了,不光有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智能驾驶,还包括低空经济、低空飞行器、国产大飞机、聚变核反应堆、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等等的东西。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是好事,但是他们能不能正常的成长、快速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的技术标准的制定,这个是最根本的东西,而这一项工作应该加强了、提速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