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招聘,各个企业的招聘数据,尤其是好的企业的招聘数据格外受到关注。
这两天中核集团春季招聘因为发布“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而中核集团针对这个现象做出了回应,表示中核2025校园招聘,一共提供1730个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位学子可以平行投递20个岗位。
这个数据的背后是什么
这个数据恐怖吧?乍一看挺恐怖的,一共招聘8000人左右,收到了简历119万,招聘录用比例为1:148。
也就是说148个人中才录用一个人。
看到这个数据,谁不觉得恐怖呢?
没想到走过了高考独木桥,却没走过工作的独木桥,这难度系数比高考还难,可以说是难多了。
现在的高考,只要自己的分数达到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就有学可上。
找工作,没有上限,因为总有比你优秀的,工作录用的准则是“择优录取”。
如果运气不好,148个人都是985硕士,那就意味着即便你985硕士,命中的概率也依然是一百四十八分之一。
不过数据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不过我们不得不提一嘴的是,119万这个数据,是具有欺骗性,不是说质疑数据的真实性,而是说这119万份简历中,几乎可以直接刷掉一半以上的简历。
比如说专业不对口,比如说学校不够格,比如说学生自己对专业一无所知。
我们都有投递过简历的经历,有了工作经验以后是精准投递,认真看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但是在刚毕业的时候,“海投”还是比较普遍的。
就拿我个人来举例子,学习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学四年没学到精髓,甚至连皮毛也没学到,大学招聘,海投简历的方向简直就是五花八门。
专业相关的投递,反正投递简历又不花钱,主打一个,只要你敢推,我就敢投。
专业不相关的,也投递,总之就是抱着一个“投递的越多,工作越好找”的宗旨来。
甚至连金融的、IT的,行政的,人事的……
能说得出口的工作,全部投递。
而具体到工作而言,我的简历就是“无效简历”。
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个“无效简历”,这119万份简历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无效简历。
好企业招聘,确实很卷
虽然说这其中的确有一部分是无效简历,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也有一部分是带着期望投递简历的。
他们对这个工作充满了很大的期待,为面试积极做准备,大学四年积极学习专业知识。
但是无奈竞争者实在是太厉害了,最后大多数人一定是被刷下来的命。
对中核集团并不陌生,有两个朋友在这个公司工作,其中一个朋友是普通一本,十年前走的校招进入这个企业,当时几乎所有同学都参加了校招,最后只招走了两个,他是其中一个。
招录准则主要还是看分数和专业技能,择优录用,直接可以当牛做马地。
自然了,被选上牛马,那也是极大的荣幸。
还有一个朋友北京名校研究生毕业,同样走的是校招,一样的择优录用。
校招的录用比例本来就很低,同学们一听企业是国企、央企,待遇也相当不错,自然都愿意去试一试,不过大多数人都将会是陪跑的,这也是一定的。
任何一个好的企业招聘,一定是卷的,岗位有限,人数众多,主动权就转移到企业手里,在众多的同学当中,择优录用,也成为了唯一录用的标准。
但是能因为好企业的招聘比例低,就否定了学历吗?
那些没有被这些企业录取的,就找不到养家糊口的工作了吗?
并不是,虽然没有被这个企业录用,但是每个人都一定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十年后谁会混得更好一些,也实在是说不准。
理性看待这些企业的招聘数据
对于这些企业的招聘数据,还是要理性看待的。
这组数据除了是真实的数据,并不具备太大的意义。
当然了,随着学历的普及,学历不值钱,也是既定的事实。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学历稍微值点钱,唯一的方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专业知识才是真正的饭碗。
只要个人专业知识学到了,精通了,就一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节节高升有难度,但是养家糊口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