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非真实画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妈!您怎么能这样?这是我家,不是您想住就住的地方!"
赵丽霞的声音像刀子一样刺破了客厅的沉默。
她站在客厅中央,双手叉腰,眼睛瞪得滚圆。
林秀英坐在沙发角落,手里攥着一条手帕,满脸皱纹间满是委屈。
"丽霞,我哪里碍着你了?家务我都做了,还帮你们带小明..."
她声音轻轻的,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
"就是因为您!小明都被您惯坏了!"
赵丽霞一把抓起茶几上的相框砸在地上,玻璃碎了一地。
相框里是小明期中考试领奖状的照片。
"您看看,您看看!孩子成绩下滑,全是因为您整天给他零食吃!"
林秀英的儿子王建国站在餐厅门口,欲言又止。
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一脸的老实相。
"丽霞,我妈年纪大了,你小点声..."
"闭嘴!"赵丽霞猛地转身,"你是她儿子还是我老公?选一个!"
王建国顿时噤若寒蝉,低下了头。
林秀英颤抖着手扶着沙发站起来:"好,我不说了,我回屋去..."
赵丽霞冷笑一声,拦住了她的去路。
"回哪个屋?那是客房,是给客人住的,您是客人吗?"
她指着窗外:"车库已经收拾出来了,您就住那吧,反正就您一个人。"
林秀英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顺着脸上的皱纹无声地滑落。
王建国眼睛红了,却只是低声说:"妈,先去车库住几天吧..."
林秀英,今年69岁,是个地道的东北人。
一辈子生活在哈尔滨,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
她的丈夫王德明五年前因肺癌去世,留下她一人生活。
儿子王建国在南方一个沿海城市工作,是个中学语文老师。
女儿王小兰嫁在外省,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面。
两年前的冬天,王建国突然提出让母亲卖掉东北的老房子。
"妈,您一个人在老家多孤单啊,冬天那么冷,来南方吧!"
他在电话里说,声音诚恳。
"我和丽霞商量好了,您来和我们一起住,一家人团团圆圆多好。"
林秀英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
那里有她和老伴的回忆,有邻居们几十年的情谊。
可是谁不想和儿孙生活在一起呢?
尤其是寒冬腊月,一个人吃饭都没滋味。
最终,林秀英卖掉了哈尔滨的三室一厅,换来了80万元。
这笔钱全部给了儿子,作为他们买新房的首付。
"妈,这钱我先替您保管着,等您需要了随时用。"
王建国接过存折,拍着胸脯保证。
林秀英笑了:"要啥钱啊,吃你们的住你们的就行。"
"我就图个热闹,能看着孙子长大,就知足了。"
搬到南方的第一年,一切都很顺利。
林秀英帮忙照顾十岁的孙子王小明,做家务,腌咸菜。
她还把东北的特色美食带到了南方,饺子、锅包肉、小鸡炖蘑菇。
赵丽霞对婆婆也算客气,毕竟有了她的帮忙,自己可以安心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矛盾渐渐显现出来。
首先是饮食习惯的差异。
"妈,您炒菜能不能少放点油?我们家都高血压了!"
赵丽霞看着餐桌上油光闪闪的菜肴,皱起了眉头。
林秀英不好意思地笑笑:"南方菜我真不会做,没滋没味的..."
其次是教育理念的冲突。
"奶奶,我想看动画片..."
某个周末,小明做完作业,央求奶奶让他看动画片。
林秀英心疼孙子,偷偷打开了电视。
赵丽霞发现后大为光火:"都什么时候了还看电视?"
"您知道他们班竞争多激烈吗?现在不努力,以后怎么办?"
林秀英被训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不敢再替孙子说话。
最让赵丽霞无法忍受的是,林秀英的存在影响了她的社交。
赵丽霞在银行工作,最近升了经理,经常要在家里请客户吃饭。
一次饭局上,林秀英热情地给客人夹菜:"尝尝这个,可香了!"
她的大嗓门和独特口音让赵丽霞尴尬不已。
饭后,赵丽霞冷着脸对婆婆说:"妈,您以后就别出来了,在房间待着就行。"
林秀英的心凉了半截,才知道自己成了儿媳眼中的"麻烦"。
王建国看在眼里,却不敢多说什么。
他害怕得罪妻子,更怕家庭失和。
只能在私下里安慰母亲:"妈,丽霞工作压力大,您多担待..."
林秀英点点头:"我明白,我明白..."
她眼中的失落,让王建国心如刀绞。
矛盾就这样一点点累积,终于在一个月前爆发了。
那天,小明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从年级第五滑到了第十五。
赵丽霞暴跳如雷,把责任全推给了婆婆的溺爱。
"都是您!整天给他零食吃,让他看电视,能不退步吗?"
林秀英辩解道:"孩子学习太辛苦了,适当放松一下..."
"别说了!"赵丽霞打断她,"从今天起,您就搬去车库住!"
"小明还得学习,不能总被您干扰!"
就这样,林秀英被"安排"到了车库居住。
车库虽然改造过,但终究是车库,阴暗潮湿,夏天闷热,冬天寒冷。
一张单人床,一个小衣柜,一张矮桌,就是全部的家具。
卫生间是临时隔出来的一个小角落,连热水都没有。
王建国几次想改变这个决定,却都被赵丽霞压了回去。
"你妈不是挺好的吗?清静,自由,她不是最喜欢自己的小天地吗?"
赵丽霞冷笑着说,"再说,这车库都是地砖,多干净啊!"
王建国只好偷偷给母亲送些生活用品,却不敢正面反抗妻子。
林秀英倒是想得开,从不向儿子抱怨。
她在车库里摆了几盆花,挂了几幅自己绣的十字绣,还是很温馨。
她最引以为豪的是角落里那几坛子自己腌的咸菜。
"这可是正宗的东北味道,"她总是笑着说,"小明最爱吃了。"
每天晚上,她都会睡前念一段《心经》。
那是老伴生前教她的,说是能静心。
"阿弥陀佛,"她轻声念着,"老头子,你在天上还好吗?"
邻居李阿姨是小区里闲不住的热心人。
听说林秀英被赶到车库住,她气得不行。
"秀英啊,你干脆回东北老家得了,何必受这气?"
李阿姨坐在车库的小板凳上,愤愤不平地说。
林秀英摇摇头:"哪有老人不跟着孩子的?"
"再说,小明还等着奶奶照顾呢,他奶奶做的饺子最爱吃了。"
李阿姨叹了口气:"你儿子也真是的,大男人连个主都不敢做!"
林秀英连忙替儿子辩解:"建国工作忙,挺不容易的..."
李阿姨哼了一声:"就你还护着他,真是亲妈啊!"
她走后,林秀英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继续收拾她的小天地。
车库生活的第三周,开始下起了连绵阴雨。
南方的梅雨季节,连续一周都是阴雨绵绵。
车库墙面开始渗水,林秀英的被褥都有些发潮。
她不敢进主屋取干燥的被子,只好用电吹风一遍遍地吹。
"奶奶!"放学回家的小明发现了这一幕。
看到奶奶蜷缩在潮湿的床上,小明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奶奶,你跟我回屋里住吧,我和你睡一个房间。"
林秀英连忙擦干眼泪,笑着摸摸孙子的头。
"奶奶这儿挺好的,清静,你专心学习就是对奶奶最大的孝顺。"
小明偷偷把自己的小被子送给了奶奶,被赵丽霞发现后,狠狠训斥一顿。
"你个没出息的东西!期中考试又没及格,还有闲心管这闲事!"
王建国终于忍不住了:"丽霞,你太过分了!那是我妈啊!"
赵丽霞冷笑:"你妈?你妈要不是非要跟着我们,能有今天?"
"她自己要卖房子的,现在后悔了想耍赖?没门!"
王建国一时语塞,毕竟当初确实是他提出让母亲卖房的。
第四周,情况更加恶化。
赵丽霞开始限制林秀英进出主屋的时间。
"您要上厕所就在固定时间来,别老是进进出出的,影响我们休息。"
林秀英只好在车库放了一个便携马桶,尽量减少进主屋的次数。
邻居们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赵丽霞的行为。
"这年头,居然还有人这么对待老人家,真是天理难容!"
"老人把钱都给了儿子买房,现在却住车库,太可怜了!"
赵丽霞被这些议论激怒了,更加变本加厉地苛待林秀英。
她甚至不准小明去车库看奶奶,说是"被东北老太太带坏了"。
王建国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这天晚上,王建国偷偷给妹妹王小兰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
王小兰在外省工作,听完勃然大怒。
"哥,你怎么能这样?妈把一切都给了你,你却让她住车库?"
王建国羞愧难当:"我...我也不想这样,可是丽霞..."
王小兰打断了他:"我明天就请假回来,必须解决这事!"
第二天,王小兰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哥哥家。
兄妹俩先是大吵了一架,王小兰指责哥哥不孝,王建国则辩解自己也很难做。
赵丽霞见小姑子来了,态度冷淡:"你来干什么?家里的事不用你管。"
王小兰冷冷地看着她:"我妈的事,我当然要管。"
不等赵丽霞回嘴,王小兰直接去了车库看望母亲。
车库里,林秀英正在给一坛咸菜翻腌。
虽然住在车库,她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天早起梳洗,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面也一尘不染。
"妈!"王小兰一进门就哭了,"您怎么住在这种地方啊!"
林秀英惊喜地抱住女儿:"小兰!你怎么来了?谁叫你来的?"
王小兰抹着眼泪:"妈,我接您去我那住,不能让您在这受委屈!"
林秀英连连摇头:"不行不行,我要照顾你哥和小明。"
王小兰看了看潮湿的墙壁和简陋的床铺,心如刀绞。
"妈,您的棉被都潮了,我去给您拿新的来。"
林秀英拉住她:"别去,会惹你嫂子生气的。我有办法。"
她走到角落,指了指那几坛咸菜:"这下面垫着呢,都是干燥的。"
王小兰好奇地看着那些咸菜坛子:"您怎么还腌这么多咸菜啊?"
林秀英笑了:"小明爱吃,我就多腌些。"
王小兰觉得有些奇怪,便蹲下来仔细查看那些坛子。
她发现最大的那个坛子下似乎垫着什么东西,显得有些不稳。
"妈,这坛子下面是什么啊?不太结实吧?"
林秀英神色有些慌乱:"没什么,就是...就是垫高了防潮。"
王小兰觉得母亲的反应有些异常,便轻轻挪开了坛子。
坛子底下果然垫着一个鼓鼓的塑料袋。
"这是什么啊,妈?"王小兰好奇地拿起塑料袋。
袋子有些分量,系得很紧。
在母亲忐忑的注视下,王小兰解开了袋子。
当她看清袋子里的东西时,整个人如遭雷击。
手中的塑料袋差点掉在地上,嘴巴张成了"O"形。
"妈...这...这是..."
王小兰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她的手开始剧烈颤抖,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