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朝鲜拒绝了美日提出的更换轻水反应堆要求,继续推进重水反应堆建设。

美国认为这可能导致朝鲜获得制造原子弹的材料,局势迅速紧张,为施压朝鲜,美国决定派遣“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前往黄海,意图封锁朝鲜西部海岸。



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当一国要在国际公海执行针对他国的封锁行动时,应提前向临近该海域的周边国家通报,这不仅是国际惯例,更是为了避免发生误伤事件。

但这一次,美方一反常态,没有向中国发出任何预警就直接进入黄海,而当时在这片8万平方公里的北黄海水域中,一艘编号为403的中国“汉”级核潜艇正在结束远海训练准备返航。

突然,艇上声呐发现异常信号——“小鹰”号航母战斗群庞大的舰队正迎面驶来,在日本方面的帮助下,美军很快发现了这艘中国核潜艇,S-3“北欧海盗”反潜机立即升空,开始在海面上空盘旋。



这种专门用于反潜的飞机开始在403艇航线上投放声纳浮漂,试图通过三角定位确定潜艇的具体方位,与此同时,三艘“伯克”级驱逐舰巡速展开队形,呈扇形对403艇实施合围。

在随后长达70多个小时的对峙中,这场“猫鼠游戏”愈发惊心动魄,“哒哒哒”的主动声呐探测声不断传来,403艇反复下潜规避,试图甩开美军的追踪,但每一次,先进的反潜设备都能精确锁定潜艇位置。

在深海大洋上,403艇就像被镁光灯照亮的舞台演员,无处遁形,美军编队甚至在这段时间里对403艇实施了7次模拟攻击。



每一次“攻击”,都意味着如果是在实战中,这艘中国核潜艇就已经被击沉。

面对这种挑衅,403艇不得不一边紧急规避,一边用长波电台向青岛基地求援。

随着美军追击范围不断扩大,他们甚至闯入了中国领海,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违反国际法。

在高层紧急磋商后,中国空军开始采取行动,29日下午,两架歼-8II战机带着“如有不测可以往死里打”的命令升空。

不久后,两架更为先进的苏-27战机也加入支援,局势在此时达到白热化。



中国歼-8II开启火控雷达锁定美军编队,一架苏-27更是以危险的斜切方式逼近美军F-14战机,迫使对方仓促转向规避。

这种近距离的危险动作让美方意识到事态可能失控,最终选择撤离中国领海。

这起被美国海军称为“二战后西太平洋最具爆炸性的海上接触”的事件,暴露出了中国海军与美军之间的巨大差距。

当时的中国核潜艇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在美日的反潜网络面前,几乎无处遁形。



这张反潜网的威力究竟有多强大?核心就在于美国建立的水下监听系统SOSUS(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声音监视系统)。

这套始于冷战时期的水下监视系统,堪称反潜作战的“千里眼”。

SOSUS系统由数以千计的水下声学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都被精心安置在海底最适合传递声音的位置。

这些传感器通过水下电缆连接成网,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声音捕捉网”。

当潜艇航行时发出的声音进入这个系统范围,就会被多个传感器同时捕捉。



通过分析不同传感器接收声波的时间差,系统就能计算出声源的具体方位,探测能力令人咋舌。

在理想环境下,即使潜艇位于1.5万公里之外,SOSUS依然能够发现它的踪迹,定位误差仅15公里左右。

如果将探测距离缩短到几千公里,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到40公里以内,对于早期噪声较大的中国核潜艇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张无法逃脱的天网。



进入21世纪后,美军在西太平洋布下了更密集的反潜防线,他们部署了三套新一代水下监听系统:

“海龙”系统守住第一岛链,从千岛群岛延伸到菲律宾,死死卡住中国潜艇必经的水道。

“海蜘蛛”系统则从阿拉斯加一直延伸到夏威夷群岛,覆盖了白令海和美国本土以西3000海里的广大海域。

“巨人”系统部署在太平洋中部,位于北纬38度附近,与“海蜘蛛”系统形成犄角之势,监控太平洋中部的潜艇活动。



2008年和2012年,美军又分别在宫古海峡和台湾海峡附近增设了新的监听设备,进一步加强了对第一岛链关键通道的控制。

这些系统与空中的反潜巡逻机、水面的反潜舰艇形成立体防御网络,让中国潜艇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甚至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反潜能力也在快速提升,当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已拥有100多架P-3C反潜巡逻机,这种专门用于反潜的飞机装备了先进的磁异常探测器和声呐浮标,能够有效发现和跟踪水下目标。



后来他们更是建造了“出云”级直升机航母,其主要任务就是搭载反潜直升机,与美军一起构筑反潜包围圈。

至此,日本的反潜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眼看中国海军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里,一个重大的转机出现了。

2017年,马伟明院士团队成功研发出革命性的无轴泵喷推进技术,又称“水下静音推进器”,彻底改变了核潜艇的命运。



传统的潜艇推进系统就像一条机械传动链,发动机产生动力,通过长长的传动轴传递给尾部的螺旋桨。

这种结构不仅机械效率低下,往往只有50%左右,更大的问题是噪音,转动的传动轴会产生机械振动,这种振动通过艇体传递到水中,很容易被敌方声呐捕捉到。

而马伟明团队研发的无轴泵喷推进技术另辟蹊径,他们取消了传统的传动轴,转而采用布置在泵壳内的环状电机直接驱动推进器。



这种设计不仅将机械效率提升到80%以上,还从根本上消除了传动轴带来的噪音,由于结构大大简化,整个系统占用的空间也比传统推进装置小得多。

这项技术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而在此之前,美国一直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2004年,美国海军和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就启动了代号为“Tango Bravo”的项目,将无轴推进列为首要攻关目标,直到7年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才完成了潜艇无轴推进的概念设计,美国海军计划在下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上首次采用这项技术。



结果出乎美国意料的是,中国却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后发制人,不但成功研制出实用化的无轴泵喷推进系统,还在性能上实现了超越。

这项技术很快就在中国新一代核潜艇上得到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在实战部队装备这种先进推进系统的国家之一。

有了这套“静音推进器”,中国核潜艇的隐蔽性能得到了质的飞跃。

当艇体产生的噪音被降到极低水平后,即便是美日布设的那些精密声纳也很难发现它们的行踪,这意味着中国核潜艇终于获得了在深海大洋自由航行的能力。



从1994年黄海危机时被美军编队追得狼狈不堪,到2017年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反超,中国用了将近25年时间完成这次惊人的跨越,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中国海军实力的根本性跃升。

如今的中国核潜艇,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在美日反潜网前暴露无遗的“403”了,中国海军真正具备了在全球深海较量中的“话语权”。



参考资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