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在李渔小学的“创生周”,学生学习制作李渔故居的标志性建筑“且停亭”。


小图:李渔小学的教师正在指导学生演示成果。学校供图

  浙江省金华市李渔小学是以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和文学家李渔先生命名的。李渔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不仅在戏剧和文学领域成就卓著,还在美食、家居和出版等方面颇有研究。李渔鼓励创新和热爱生活的理念与当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基于此,李渔小学构建“创造生活教育”(简称“创生教育”)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创生”育人课程的实践路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转化为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载体。

  1

  科学统筹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自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每周至少保证1课时。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实施,学校对原本分散在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进行整合,设立“创生周”综合实践活动课,集中安排课时以保障学生能够进行连续性、深度化的学习。同时,为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学校注重学科融合和资源整合。在推进跨学科学习时,学校结合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学科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将地方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如地方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为课程注入鲜明的地方特色,打造开放性的实践活动生态系统。

  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跨学科共研体系,创立了“A+1+X”项目工作坊模式,确保课程研发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A”指由具备深厚专业素养的专家和校领导担任领头人,负责提炼课程主题,提供理论支持,并对项目整体方向进行把控。“1”指“创生周”项目小组的骨干教师团队,他们作为核心驱动力,负责统筹项目的具体实施,协调各学科教师的参与,并推动工作坊的高效运作。“X”指多个学科的全体教师,广泛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协作实现跨学科融合,推动“创生”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一模式不仅明确了不同层次的角色分工,还通过多方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保障跨学科共研体系的高效运行,学校推行三段式教研模式,从课程设计到实施总结,确保教研的系统性与持续性。学期初,召开主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学者对课程主题进行诊断和优化,确保项目设计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学期中,由骨干教师牵头分组开展即时性教研活动,实时解决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教学策略,确保课程推进的质量与效果。学期末,学校组织集体复盘会,对各项目工作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分析实施效果,提炼成功经验,并调整优化后续课程设计。

  2

  创设实践场景与路径

  学校以项目化实施方式,构建起从问题生成到项目推进的系统化路径。学校创设“问题墙”,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出发,筛选出具有创造性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项目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核心问题梳理知识间的关联,勾勒出逐层递进的问题链,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探究。学校还结合各年级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围绕“自然观察”和“社会参与”两个维度,设计年级进阶式主题项目活动,确保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学校依据“创生”课程主题设计研学线路,将校外实践与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例如,在“渔且停亭”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前往李渔故居开展实地研学。“且停亭”作为故居中的标志性建筑,承载了李渔“适时停驻,反思生活”的哲学思想。学生通过导师的现场讲解了解“且停亭”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展开讨论与反思,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激发了对生活哲学的思考。

  学校将校园空间转化为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学校打造了“芥子食府”“光影中心”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平台。学校还设计了“介”字形卡座、环形下沉广场等灵活多样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研讨提供开放式的场景支持。学校采用圆桌、U形桌、弧形桌和可变式桌椅的灵活设计,减少了空间距离带来的心理隔阂,营造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邀请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农科院、金华市科技馆以及非遗传承人等多领域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生可以参与合作实验、手工技艺教学、科技创新体验等活动,结合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自主选课走班。

  3

  完善素养评价体系

  学校依托“素养圈”校本化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数字评价平台,让素养评价“努力有方向、过程有检测、表现有记录、成长看得见”。

  首先,基于大数据精准描绘学生的综合素养画像。通过生成蛛网图和柱状图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现学生在“创生”课程学习中多方面的发展情况,为每名学生绘制学习发展轨迹。学校将“创生”课程的评价,按“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进行划分,在课程实施中开展即时评价,形成清晰的阶段性评价数据。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等级评定,并结合具体表现给出个性化评语,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直观、全面的学习反馈。

  其次,创建真实场域进行多点位评价。学校通过芥子书院、风雨球场、朗读亭、问题墙等实行多方评价。如:学生在“创生周”学习期间,小组或个人到室内图书馆芥子书院阅读与“创生”主题相关的书籍,可以获得积分。在“创生周”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扫脸进入学科教室,系统会自动采集数据,记录学生的实践探索时长,教师可根据班级排行榜给学生分层发放积分。此外,参与学习产品展示、校级“项目板”解说活动和作品评选会的学生,都会获得积分奖励。

  再次,依托“李渔银行”实施进阶评价。为打通班级评价和校级评价之间的壁垒,架构起评价互通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创生周”期间推出“CC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获得的货币数量,换取学校岗位体验、达成心愿、兑换文创产品等自己所期待的奖励。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李渔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7日 第06版

作者:贾洪华 聂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