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影视风向标
4月4日至6日清明节假期,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多达十余部中外新片上映,但缺乏对观众有吸引力的重磅佳作,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清明档三天票房仅3.78亿元,不到去年同期8.42亿元的一半。
引进片《我的世界大电影》档期内收获1.05亿元票房夺得今年清明档票房冠军,冯小刚执导、赵丽颖等主演的《向阳·花》以8007万元票房位居第二名。已上映两个多月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7178万元票房收获季军,新片的乏力可见一斑。
新片乏力,清明档票房不到去年同期一半
今年清明档期共有10部新片上映,加上重映的国产片《热烈》和仍在热映的春节档大片《哪吒之魔童闹海》,数量上看似丰富,但真正能够引发市场热度的新片却没有一部。
从影片类型来看,今年清明档期的影片涵盖了现实主义题材、悬疑、犯罪、动作、奇幻冒险等多种类型,表面上看题材丰富多样,但实际上缺乏真正能够引发全民观影热潮的爆款影片。
《我的世界大电影》虽然凭借全球知名游戏IP的影响力吸引了一部分观众,但其票房表现并未达到预期,与去年同期《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哥斯拉大战金刚2》等引进大片的市场表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国产新片中,《向阳·花》虽然有冯小刚的导演光环和赵丽颖的人气加持,但影片剧情逻辑存在一些问题,女主演的表演很努力,但形似而神不似,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不说话的爱》虽然在预售阶段表现不错,但上映后口碑平平,未能形成持续的观影热潮。
最终,《我的世界大电影》以1.05亿元票房夺冠,冯小刚执导的《向阳·花》以8007万元位居亚军,上映68天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7178万元票房位列第三,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和梁朝伟、段奕宏主演的《猎狐·行动》分别以5263万元和2420万元票房位列四、五名。
同质化严重,中等体量现实题材扎堆
清明档期作为春节档后的首个三天节假日档期,一直以来在上半年影市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档期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今年清明档期不仅面临着春节档影片余温未退的压力,还要为即将到来的五一档让路,导致档期内观众的观影需求被进一步分散。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今年清明档期的影片类型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多部中等体量的现实题材影片扎堆上映,却缺乏真正的口碑佳作,导致观众选择困难,电影市场热度难以集中。
例如,《不说话的爱》《向阳·花》《阳光照耀青春里》都聚焦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虽然题材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但影片的市场定位和目标观众群体存在较大重叠,加上没有一部能凭借好口碑脱颖而出,最终导致三部影片的票房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肖央主演的《阳光照耀青春里》,三天假期票房仅431万元。
此外,近年来电影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商业大片集中在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大档期上映,而清明档等小档期则逐渐沦为“鸡肋”。这种不合理的市场格局不仅限制了小档期的发展潜力,也使得电影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票价上涨,上映影片质量没有提高
在票房比去年同期下滑超过50%的背景下,2025年清明档平均票价攀升至40.7元的中国影史同档期新高,平均每张电影票比2024年清明假期的39.9元高了0.8元,但928万观影人次较2024年同期的2108.7万减少56%。
据猫眼数据,2023年清明档全国平均电影票价36.7元,2022年35元,2021年36.8元,2019年34.8元,2018年34.4元,2017年34.2元……
纵观近些年清明档全国电影票价,除了2022年略有下降之外,几乎年年上涨,但档期内上映影片的质量并没有持续提高,在网剧、短视频、短剧和游戏等多种影像娱乐形态的冲击下,观众走进影院观影的习惯逐渐弱化不难理解。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了150亿元票房、3.1亿观影人次的奇迹,固然可喜可贺,但当市场回归常态,缺乏持续优质内容供给导致观众复购率骤降。
灯塔数据显示,2025年清明档35岁以上观众占比有所上升,说明年轻观众正在流失,而中老年群体观影频次难以支撑市场复苏。
今年清明档的电影票房表现不如人意,归根结底是缺乏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重磅佳作。
希望电影人能沉心静气,拍出更多能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优质影片。同时,电影市场也需要在档期布局上更加合理,避免过度依赖大档期,为小档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截至4月6日,2025年全国电影票房高达224.33亿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174.61亿元。因此,面对清明档票房的失利,我们不必气馁,期待即将到来的五一档能使电影院再度热闹起来!
【影视风向标】由资深媒体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胡建礼主编。涵盖微信公众号、人民号、微博、百家号、企鹅号、新浪、网易、搜狐、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大鱼号等自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