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正式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全球超100个国家都包含在内,其中对中国顶格加征34%的关税。这场被美国媒体称为“经济核弹”的关税战,不仅未能实现“美国优先”的承诺,反而将全球经济推入深渊。
为什么特朗普这么着急发动“关税大战”呢?
其一,财政窟窿的粗暴填补。美国联邦赤字在2025年已突破2.8万亿美元,对全球商品加征10%基准关税,预计每年可增收3800亿美元。
其二,产业链重构的极限施压。通过将汽车关税提升至25%、对中国商品叠加至54%,逼迫跨国企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
其三,选举政治的筹码积累。在2028大选周期前,特朗普试图以“强人”姿态巩固基本盘,将关税包装成“经济独立宣言”。
特朗普实施关税政策后,马上有专家表示担忧,认为这次新的关税政策,将直接导致全球33万亿美元经济损失,美国将承担其中41%的代价。正如美联储前主席耶伦警告:“用19世纪手段解决21世纪问题,注定失败。”
这次对于来势汹汹的美国关税制裁,中国反应也特别迅速,在48小时内就宣布对美国实行的34%对等关税。这并不是简单的反制,而是瞄准美国政治经济的“七寸”:
对16家军工、半导体企业实施出口管制,直接打击F-35战机生产所需的稀土供应。暂停6家美企农产品输华资质,冲击艾奥瓦州等特朗普票仓。控钆、铽等17种稀有金属出口,瘫痪美国新能源车与磁共振设备生产。
中国宣布后,没想到立马引起美国经济“反应”。苹果股价单日暴跌7.5%,特斯拉因电池材料短缺宣布减产,美国农业带爆发“拖拉机抗议”。中国商务部的反击被《金融时报》评价为“用全球化规则反制单边主义的教科书案例”。
就连特朗普也没有想到,这次关税大战将引发美国本土引发系统性危机。在经济层面,穆迪模型显示,若关税持续1年,美国将损失240万个岗位,家庭年均支出增加1200美元。在社会层面,4月5日爆发的全国性抗议中,华盛顿纪念碑前聚集2万人,标语牌上“关税偷走了我的房贷”道出中产困境。更讽刺的是,恐慌性抢购中国商品导致沃尔玛库存告急,纽约市民佩格罗囤积3000美元中国货的荒诞场景,成为全球化反噬的生动注脚。
而特朗普的“挺住论”正遭遇双重夹击:国会共和党人的倒戈——参议院以4名共和党议员叛变为代价通过限制关税法案;司法体系的挑战——佛罗里达州联邦法院裁定《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不适用于关税征收,动摇政策合法性。
尽管以色列、越南等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选择妥协,但主要经济体的反击形成合围之势:
欧盟启动180亿欧元报复性关税,重点打击波旁威士忌与哈雷摩托。
日韩联手,丰田宣布暂停在美扩建工厂,三星将对美存储芯片提价25%。
南方国家也开始觉醒,东盟十国联合声明,将中国“一带一路”作为关税战缓冲带。
这种多极化反击彻底粉碎了特朗普的“分而治之”幻想。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直言:“当美国变成规则破坏者,我们必须寻找新秩序。”
这场关税战暴露出美国霸权体系的根本性矛盾: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割裂。当华尔街因关税战单日蒸发2.4万亿美元市值时,美国却无法重建本土产业链——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比弗里蒙特工厂高37%,印证了《经济学人》的断言:“关税救不了失去的工业基因”。
而中国的反制恰似打开潘多拉魔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单月交易量激增43%,中东石油贸易开启人民币结算试点,动摇美元霸权根基。这种货币权力的转移,或许比关税战本身更具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