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书法家王三育
作者 于建初
在湖南益阳,总有一些人将生命的根脉深深扎根在乡村,又以笔墨为舟楫,在艺术的江河中劈波斩浪。书法家王三育,便是这样一位兼具公仆热忱与文人风骨的践行者。他生于桃江,长于桃江,自1982年投身基层工作以来,从乡镇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四十余载春秋以实干书写为民情怀;而另一面,他自幼浸淫翰墨,以书法为精神皈依,在横竖撇捺间构筑起一座贯通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桥梁。
王三育工作照片
王三育的履历令人动容:2017年至2022年,他辗转马迹塘镇谭家园村、鸬鹚渡镇花桥村、鲊埠回族乡军功嘴村,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振兴乡村,连续六年摘得“先进工作队”“优秀队长”桂冠。这段“脚踏泥土,头顶星辰”的经历,不仅锻造了他坚韧质朴的品性,更让他的书法作品悄然沉淀下“文以载道”的厚重——正如其驻村笔记中写道:“扶贫笔锋与狼毫笔锋,皆是耕耘的痕迹。”
王三育书法作品
师古而不泥古。王三育的书法之路始于幼年对碑帖的痴迷。从颜筋柳骨的楷书筑基,到二王行草的灵动取法,他在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求学期间仍笔耕不辍,将《九成宫醴泉铭》的端严、《祭侄文稿》的悲怆化作胸中丘壑。其楷书如《桃花江旅游指南》题字,筋骨刚健似武陵石壁,章法严谨若洞庭水网,于规矩中见洒脱;行草作品则如《风雅高桥》书名墨迹,笔走龙蛇间暗藏米芾“刷字”之势,又融入竹山野径的天然逸趣,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生”的独特语汇。
王三育书法作品
守正创新。作为洞庭榜书艺术研究会、湖南省老干部书画家协会等机构的骨干,王三育始终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他擅将驻村见闻化作诗联,再以书法呈现,如“稻浪千重生碧玉,炊烟一缕系乡愁”等作品,既延续了文人书法的诗书合璧传统,又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当代叙事注入新意。2024年为《骚坛学步》题写的榜书,更以金石般的苍劲笔触,诠释着楚辞文化的浪漫基因。
王三育书法作品
自1992年初露锋芒至今,王三育的书法之路镌刻着清晰的年轮:2017年,“华莱杯”全国榜书精品展优秀奖,标志着其榜书艺术获得专业认可;2024年,《礼赞新时代 建功新益阳》书画展二等奖,印证着他在守正创新中的持续突破;三十余年间,桃江县各类书画展的“常驻嘉宾”身份,更见证了一位基层书法家对本土文化生态的深耕。
尤为可贵的是,他始终以“书法惠民”践行艺术初心。作为桃江县老年书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他组织送春联下乡、开办公益讲堂,让书法从展厅走向田垄,使千年文脉在乡村振兴中焕发生机。
王三育书法作品
观王三育书法,可见三重境界:一曰“力”,驻村六载练就的腕底千钧,化作提按顿挫间的浩然之气;二曰“韵”,诗书双修的文人底蕴,赋予线条以音乐的节奏与诗歌的留白;三曰“魂”,将“为人民书写”的信念熔铸笔墨,使作品既有帖学的雅致,又饱含时代温度。正如他在自我评价中所言:“传统是根,创新是叶,而生活的土壤永远滋养艺术。”这位从资水河畔走来的书法家,正以“知行合一”的生命状态,诠释着中国文人的终极理想——在兼济天下中完善自我,在笔墨江山中安顿灵魂。
王三育书法作品
王三育的艺术人生,恰似其笔下奔涌的行草长卷:前半程以楷书的端正扎根乡土,后半程以行草的潇洒挥洒性灵。当乡村振兴的史诗遇见水墨丹青的抒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新时代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精神列传。期待他在未来的艺术征途中,继续以笔为犁,耕云种月,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时代的田野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书法作品图片及肖像由书法家王三育提供)
作者于建初照片
作者介绍:于建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会长。曾任湖南省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湖南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湖南省工商联常委等职。
初审|黄凤 编辑|柳苗苗 责编|彭文澜
来源:人文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