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5年1-2025年2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等,内容涵盖SIGMAR1在促进雄性小鼠抑郁共病疼痛的具体机制、丙泊酚通过NGF/CREB信号通路诱导神经炎症促进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个体化血压调控对老年患者腹部大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的临床研究等方面(#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每月好文(2025.01.02-02.01)之下
16
16. Xian-Lei Wang#, Shu-Lin Wu#, Jun-Sheng Zuo, Ke-Ying Li, Yu-Tong Chen, Zhi-Jie Fan, Zhou Wu, Jun-Xia Yang, Wei-Yi Song, Jun-Li Cao*, Meng-Qiao Cui*.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SIGMAR1 in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glutamatergic neurons facilitates comorbid pain in depression in male mice.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5 Jan 31. PMID:39890921
【题目】
前扣带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选择性激活SIGMAR1促进雄性小鼠抑郁共病疼痛的发生
【通讯作者】
曹君利,崔梦侨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与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Xian-Lei Wang, Shu-Lin Wu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与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摘要】
抑郁症与疼痛共病在临床上常同时发生,该共病状态常导致综合诊疗难度增加。然而,抑郁引发疼痛的具体机制尚需深入阐明。本研究通过构建慢性束缚应激(CRS)诱导的抑郁疼痛共病小鼠模型,发现CRS可导致前扣带皮层(ACC)谷氨酸能神经元过度激活,并增加其树突复杂度与数量。通过化学遗传学激活该神经元可同时诱导抑郁与疼痛表型,而化学遗传学抑制则可逆转抑郁诱发的疼痛。此外,本研究联合应用翻译核糖体亲和纯化(TRAP)技术、c-Fos-tTA策略及药理学方法,鉴定出SIGMAR1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抑郁与疼痛共病的新神经环路机制,同时为阐明抗抑郁镇痛作用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7
17. Ting Ye#, Yi-Wei Fan, Xiang-Ye Zeng, Xiao-Jing Wang, Hua-Ping Xiao*. Induction of M1 polarization in BV2 cells by propofol intervention promotes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through the NGF/CREB signaling pathway: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2025 Jan 30. PMID:39869375
【题目】
丙泊酚干预通过NGF/CREB信号通路诱导BV2细胞M1极化促进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一项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
肖华平 江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江西省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南昌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Ting Ye 江西省肿瘤医院麻醉科;江西省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南昌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肿瘤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调节小胶质细胞稳态中起关键作用。它可通过激活关键调控位点的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传导。磷酸化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表达水平的降低与神经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然而,丙泊酚通过NGF/CREB信号轴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并诱导神经炎症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泊酚经NGF/CREB信号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M1极化及神经炎症,进而诱发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特异性机制。通过行为学实验证实丙泊酚可导致小鼠神经认知功能损伤。进一步研究发现,丙泊酚降低了海马小胶质细胞和BV2细胞中NGF的表达;且NGF与CREB之间的蛋白互作表明,NGF主要通过调节p-CREB来影响神经认知功能。丙泊酚干预和NGF/CREB通路的抑制可促进海马小胶质细胞和BV2细胞的M1极化,导致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以及炎症标志物TNF-α表达水平上升。外源性NGF虽然不影响NGF和总CREB的表达,但显著上调了p-CREB水平,表明其在小胶质细胞活化相关信号通路中的调节作用。此外,外源性NGF可缓解丙泊酚诱导的认知功能损害及M1极化,减少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水平。本研究结果提示,丙泊酚可通过下调NGF和CREB的表达,进而减少p-CREB水平,诱导小胶质细胞的M1极化,促进神经炎症的发生,最终导致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18
18. Zhao-Hua Pang#, Shuang Liang#, Nan-Nan Zhou, Xiao-Yan Zhu, Qu-Lian Guo, Daniel I. Sessler, Wang-Yuan Zou*.Individualized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an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older patients having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a pilot randomized tri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2025 Jan 30, PMID:39878550
【题目】
个体化血压调控对老年患者腹部大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一项初步随机试验
【通讯作者】
邹望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
庞兆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梁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急性肾损伤(AKI)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低血压可能是其诱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验证主要假设:个体化术中血压调控可降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AKI发生率。
方法:纳入拟行择期腹部大手术且接受有创动脉压监测的≥60岁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基于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和心输出量的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并输注羟乙基淀粉。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1)个体化血压管理组:若基线收缩压(SBP)≥130 mmHg或舒张压≥80mmHg,目标SBP控制在基线值−20%至+10%范围内;否则,SBP控制在基线值 ± 10%范围内;2)常规管理组:维持SBP≥90mmHg且平均动脉压(MAP)≥65mmHg。使用间羟胺(metaraminol)实现血压目标。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标准评估术后7天内AKI发生率。
结果:192例患者随机分配至个体化组(n=96)或常规组(n=96),最终179例纳入意向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68 ± 5岁,男性占64%。个体化管理显著减少MAP<65 mmHg的时间曲线下面积[中位差值:−37(−47至−25)mmHg·分钟,P<0.001]。AKI发生率在个体化组为11%,常规组为16%(相对风险0.72 [95% CI 0.34 -1.54],P=0.396)。个体化管理组患者尿量更多、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更短、肠道功能恢复更快。
结论:个体化血压管理显著降低了术中低血压的发生。作为一项初步试验,AKI发生率虽只降低了28%,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396),但这一临床差异具有实际意义,提示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大规模试验。
19
19. Yan-Hua Zhao#, Zhi-Sheng Lu#, Xue-Song Song, Hai-Hui Xie, Xun-Gang Xiao, Guo-Nian Wang, Qi Zhou, Qing-Mei Zhang, Liang Liu, Zhi-Jian Lan, Ning Bai, Hai-Yan Wang, Zhi-Hao Pan, Liang Dong, Xian-Zhong Lin, Gang Chen, Qing-Hui Wang, Jiang-Tao Dong, Jia Deng, Yong-Shan Nan, Jia-Qiang Zhang, Xiao-Hua Zhou, Yan-Juan Huang, Yong-Quan Chen, Huan-Zhong He, Ye Yang, Deng-Pan Yao, Jin-Tai Jia, Shuan Jin, Ya-Feng Zhang, Zhong-Hui Luo, Jian-Gang Li, Lin-Zhong Zhang, Fang Wang, Jue-Hua Jing, Jiang Zhu, Lin Li, Guang-Da Wang, Hua-Jing Guo, Qiang Wang, Dian-San Su*, Wei-Feng Yu*, Xi-Yao Gu*.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HR8554 on postoperative pain in subjec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acute pain following orthopedic surgery: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dose-explored, active-controlled, phase II/III clinical trial. Pharmacol Res, 2025 Feb:212:107576. PMID: 39755132
【题目】
SHR8554对骨科术后中至重度急性疼痛患者术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剂量探索、主动对照的II/III期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
苏殿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俞卫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顾希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Yan-Hua Zhao, Zhi-Sheng L,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偏向性 µ-阿片受体 (MOR) 激动剂通过选择性激活 G 蛋白偶联受体信号并最大限度地减少 β-arrestin-2 激活来增强疼痛缓解,从而减少副作用。这项多中心 II/III 期试验评估了偏向性MOR激动剂SHR8554用于骨科术后疼痛管理的最佳剂量、疗效和安全性。在第二阶段,121名患者被分成四组,接受不同剂量的患者自控镇痛 (PCA) 剂量的 SHR8554或吗啡。第三阶段涉及 320 名分组相似的患者,包括安慰剂组。主要结果是24 小时内静息总疼痛强度差异 (rSPID24)。次要结果包括其他时间点的 rSPID 和主动 SPID (aSPID)、接受的救援镇痛、止痛药的累积剂量和满意度评分。安全性终点包括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TEAE) 和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 (AESI)。在两个阶段,SHR8554 均表现出显著的镇痛效果。在第二阶段,0.05mg、0.1mg和0.2mg SHR8554 组的 rSPID24 与吗啡相比的最小二乘 (LS) 平均差异分别为16.8(P=0.01)、7.4(P=0.27) 和 0.2 (P=0.98)。第三阶段证实了 0.05 mg 和 0.1 mg SHR8554 剂量与安慰剂相比的疗效,LS 平均差异分别为 15.4 (P=0.0001) 和 - 19.8 (P<0.0001)。 其他次要结果的趋势反映了这些发现。安全性分析显示,0.2mg SHR8554 组的 TEAE(83.3%)和 AESI(33.3%)发生率高于 II 期其他组。 同样,在 III 期,0.05和0.1mg SHR8554 组和吗啡组的 TEAE 发生率分别为 81.0%、73.4% 和 74.1%,而安慰剂组为61.3%;AESI分别为29.1%、20.3% 和 24.7%,而安慰剂组为12.5%。总之,对于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或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出现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的患者,SHR8554 的疗效优于安慰剂,安全性与吗啡相当。
20
20. Tao Shan#, Xiao-Dan Zhang#, Zhen-Yu Zhao, Xiao Zhou, Hong-Guang Bao*, Chuan Su*, Qi-Lian Tan, Liu Han, Jun Yin. Spread of local anaesthetic after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a randomise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maging study. Br J Anaesth, 2025 Jan 8. PMID: 39788818
【题目】
竖脊肌平面阻滞后局部麻醉药的扩散:一项随机、三维重建、成像研究
【通讯作者】
鲍红光 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麻醉、围手术期与疼痛科;苏川 南京医科大学全球卫生中心,病原体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江苏省病原体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Tao Shan, Xiao-Dan Zhang 南京医科大学南京第一医院麻醉、围手术期与疼痛科;
【摘要】
背景:竖脊肌平面阻滞 (ESPB) 后局部麻醉药液在椎旁间隙的扩散情况各不相同。我们评估了 ESPB 后患者体位是否会影响局部麻醉药在椎旁的扩散。
方法:试验随机分配了84名患者,让他们在 T7 接受 ESPB,注射0.375% 罗哌卡因和放射性造影剂 (30 毫升) 的混合物。ESPB后,参与者以仰卧、俯卧或侧卧姿势躺30分钟,然后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 主要结果是椎旁间隙局部麻醉药扩散,次要评估头尾向神经孔、肋间和硬膜外间隙的扩散和分布。记录了冷感觉丧失的情况。
结果:局麻药造影剂到达椎旁间隙、肋间隙和神经孔的比率分别为96.5%、94.2%和77.9%。20例发生硬膜外腔扩散。俯卧位始终允许所有患者的椎旁和肋间扩散,与仰卧位相比,胸部水平扩散更多(5.0 [1.9] vs 3.1 [1.7],差异 [95% 置信区间,CI]:1.9 [0.8-3.0] 水平,椎旁间隙扩散P<0.001;2.8 [1.9] vs 1.4 [1.4],差异 [95% CI] 水平:1.4 [0.4-2.5],神经孔扩散 P=0.004;4.3 [1.3] vs 3.2 [1.5],差异 [95% CI] 水平:1.0 [0.1-1.9],肋间隙扩散 P=0.019)。局部麻醉造影剂在俯卧位组比在侧卧位组延伸到肋间隙更远(4.3 [1.3] vs 2.6 [1.5] 胸椎水平,差异 [95% CI]:1.7 [0.8-2.6],P<0.001)。所有参与者的腹侧皮节感觉阻滞各不相同。
结论:ESPB 后俯卧位显著增强了局部麻醉对比剂向椎旁间隙、肋间隙和神经孔的扩散,这表明重力在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
21
21. Yue Yao#, Hon-Gan Shao, Joe Masters, Mu-Huo Ji, Jing Yang, Jun Tian, Xu Sun, Yi Zhou, Yun Ren, Ze-Xin Zhang, Da-Qing Ma*, Jiu Chen*, Hao Yao*.Cardiac surgery with valve replacement temporarily disrupts the hippocampal memory network.Br J Anaesth, 2025 Feb. PMID: 39706701
【题目】
心脏瓣膜置换术会暂时破坏海马体记忆网络
【通讯作者】
马大青 英国伦敦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医院,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外科和癌症部麻醉、疼痛医学和重症监护科;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围手术期及系统医学实验室及麻醉科,国家儿童健康临床研究中心;陈玖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放射科;南京大学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姚昊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江苏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第一作者】
Yue Yao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全身炎症通常会导致包括认知障碍在内的并发症。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心脏瓣膜病本身和瓣膜置换手术后的炎症是否会影响认知和心内膜记忆网络的相关功能连接性(FC)。
方法:对43名患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进行了招募筛查,并在手术前和术后第7天和第30天进行了认知功能测试、炎症细胞因子测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进行了评估。招募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n=30)进行比较。分析了使用海马体作为种子的大脑FC网络。进行了二元相关性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研究FC改变、记忆和炎症之间的关联。
结果:35名患者和29名健康对照者完成了这项研究,他们的数据最终被分析和报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手术组术前双侧楔前叶、中扣带回和副扣带回的FC均有所增加。术后第7天,他们表现出记忆受损,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海马FC减少。术后30天,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FC异常恢复到与健康对照组相当的水平。高全身性炎症与较差的记忆和海马记忆网络中较低的FC显著相关。
结论:瓣膜置换术会暂时破坏海马记忆网络,导致短暂的相关记忆衰退。
22
22. Qing Guo#, Jun Gan#, En-ze Wang#, Yu-ming Wei#, Jie Xu#, Yun Xu, Fei-fei Zhang, Meng Cui, Meng-xing Jia*, Ming-jian Kong*, Qiong-yao Tang*, and Zhe Zhang*.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KCNT1 channel modulators an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ydroquinine and tipepidine in KCNT1mutation-associated epilepsy mouse model.Acta Pharmacol Sin, 2025 Jan 27. PMID: 39870847
【题目】
人KCNT1B通道调节剂的电生理特征以及氢化奎宁和替哌啶在KCNT1突变相关癫痫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潜力
【通讯作者】
贾梦醒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孔明健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唐琼瑶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张赭 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
【第一作者】
郭庆 Jun Gan En-ze Wang Yu-ming Wei Jie Xu 徐州医科大徐麻醉学院;
【摘要】
由hKCNT1钾通道功能获得性突变引发的癫痫对药物治疗无效。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大脑cDNA文库克隆了一种新的人类KCNT1B通道亚型,并通过膜片钳和分子对接分析技术,使用13种药物对hKCNT1B通道的药理特性进行了表征。在金鸡纳生物碱类药物中,我们发现氢化奎宁对hKCNT1B通道的阻断作用最强,特别是对F313L突变体。此外,我们还证实了镇咳药替哌啶也是hKCNT1B通道的强效抑制剂。随后,我们证明了这两种药物对KCNT1 Y777H突变雄性小鼠的癫痫模型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这两者都有望成为抗癫痫药物。另一方面,我们证明洛沙平和氯氮平是通过与孔域残基相互作用来逆转KCNT1通道的衰减,从而激活KCNT1通道。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调节剂调控KCNT1通道活性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治疗KCNT1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试验提供了重要的候选药物。
23
23. Jiansheng Su#, Tingshan Liu#, Min Wang#, Wansong Xu, Junle Liu, Jianning Lan, Yujuan Chen, Huo Xu*, Danhua Guo*,and Zhongmeng Lai*.Enhanced stability of hairpin-functionalized DNA tetrahedral nanostructures for miRNA detection in plasma from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Anal Chim Acta, 2025 Jan 15. PMID: 39638466
【题目】
提高发夹功能化DNA四面体纳米结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检测miRNA的稳定性
【通讯作者】
Huo Xu 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Danhua Guo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临床医学院医学基因诊断与治疗中心;赖忠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Jiansheng Su, Tingshan Liu, Min Wang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
【摘要】
使用杂交链反应(HCR)的无酶扩增技术因其在miRNA分析中的效率而受到关注。使用发夹探针的传统杂交链反应(C-HCR)由于体液中的酶降解而面临挑战,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本研究解决了对一种更可靠的方法的迫切需求,这种方法可抵抗酶降解,并提高检测缺血性卒中相关miRNA的诊断准确性。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介导的杂交链反应(DTN-HCR)平台,用于精准检测缺血性卒中的生物标志物miRNA-25(microRNA-25)。该平台结合了两种独特的带有嵌入发夹结构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DTN-HP1和DTN-HP2),在miR-25结合时激活,启动强烈的DTN-HCR反应。这种反应形成广泛的DNA四面体簇,显著增强荧光信号,使检测阈值低至5.4pM。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验证,该方法能够区分靶miRNA和类似物,并保持对DNase I和胎牛血清(FBS)的结构完整性。该方法通过分析外周血来源的miRNA成功地将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区分开来。本研究得出结论,DTN-HCR平台显著提高了miRNA检测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标志着非酶miRNA分析技术的重大进步。DTN-HCR方法具有在极低浓度下准确识别缺血性卒中生物标志物的能力以及对酶降解的抵抗力,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有可能改善临床环境中的早期检测和监测。
24
24.Fu-Lu Dong#,Lina Yu#,Pei-Da Feng#,Jin-Xuan Ren#,Xue-Hui Bai,Jia-Qi Lin,De-Li Cao,Yu-Tao Deng,Yan Zhang,Hui-Hui Shen,Hao Gong,Wen-Xing Sun,Dong-Qiu Chi,Yixiao Mei,Longfei Ma,Ming-Zhe Yin,Meng-Na Li,Peng-Fei Zhang,Nan Hu,Bing-Lin Zhou,Ying Liu,Xuan-Jie Zheng,Yi-Fan Chen,Da Zhong,Yuan-Xiang Tao*,Min Yan*,Bao-Chun Jiang*.An atlas of neuropathic pai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ouse spinal cord.Commun Biol, 2025 Jan 17. PMID: 39820760
【题目】
小鼠脊髓神经性疼痛相关分子病理特征图谱
【通讯作者】
陶元祥 美国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医学院麻醉系;严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姜保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董福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南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科;郁丽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冯沛达 南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科;任晋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要】
外周神经损伤(PNI)引起的神经性疼痛(NP)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严重疾病。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SC)的基因重编程和组织重塑驱动神经性疼痛(NP)的发展和维持。然而,我们对神经肽相关的SC的空间分子处理以及DRG神经元与SC细胞之间的非突触相互作用的理解仍然有限。我们整合了空间转录组学(ST)与单核rna测序(snRNA-seq)和整体rna测序(bulk RNA-seq),来表征NP条件下SC的区域病理异质性。研究发现,与假手术小鼠相比,NP小鼠的SC展现出独特的基因、细胞群体、细胞间通讯、信号通路和转录调节网络的空间图谱。我们进一步发现,损伤的DRG感觉神经元和相应的SC背角在PNI后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此外,研究还首次系统地展示了DRG神经元与SC背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通讯组学”,揭示了NP条件下改变的通讯特征。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NP分子病理机制的空间和细胞异质性,为设计治疗靶点奠定了基础。
25
25. Ju Jie#, Ren Jihao , Li Zheng , Liu Jie , Peng Xiaoling , Zhao Wei , Gao Feng*.Unraveling morphine tolerance: CCL2 induces spinal cord apoptosis via inhibition of Nrf2 signaling pathway and PGC-1α-mediat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Brain Behav Immun, 2025 Feb. PMID: 39667633
【题目】
解析吗啡耐受性:CCL2 通过抑制 Nrf2 信号通路及 PGC-1α 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诱导脊髓细胞凋亡
【通讯作者】
高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
【第一作者】
Ju Jie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
【摘要】
背景:吗啡能够有效缓解剧烈疼痛,但其长期使用会导致镇痛耐受。然而,吗啡耐受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研究表明,存在于脊髓中的趋化因子 CCL2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其中也包括神经病理性的疼痛。然而,CCL2介导吗啡耐受的具体作用机制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 CCL2 介导吗啡镇痛耐受的具体分子通路,以进一步揭示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方法:本研究采用鞘内注射吗啡的方法,构建了吗啡痛觉耐受的大鼠模型。实验过程中,大鼠连续7天、每天两次的接受 10 μg/5μL 吗啡鞘内注射。为了检测CCL2及其相关机制分子的表达水平,研究人员采用了蛋白质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此外,研究人员使用免疫荧光实验来检测CCL2在脊髓组织中的定位。为了进一步探究CCL2在吗啡耐受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鞘内注射特定的抑制剂或激动剂来调控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此外,研究人员采用热尾反射实验来评估大鼠的痛觉耐受程度,并分析吗啡耐受的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吗啡能够显著诱导CCL2在脊髓中的表达,而与此同时,Nrf2和PGC-1α的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CCL2的增强免疫反应主要与脊髓神经元有关。此外,在体实验进一步证实,鞘内注射 CCL2抑制剂 Bindarit 能够有效减轻脊髓细胞凋亡的发生,并显著缓解吗啡耐受的形成。同样地,研究发现使用Nrf2信号通路激动剂Oltipraz以及PGC-1α激动剂 ZLN005进行预处理也能够有效减少脊髓细胞的凋亡,并缓解吗啡耐受的发生。此外,活性氧荧光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上调PGC-1α的表达,能够降低 ROS 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趋化因子CCL2通过抑制Nrf2信号通路以及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促进脊髓细胞的凋亡,并最终介导吗啡耐受的形成。因此,该研究揭示了CCL2在吗啡耐受中的关键作用,并可能为吗啡耐受的治疗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26
26.Yibing Sun#, Zhuonan Pu, Hailin Zhao, Yuxuan Deng, Jing Zhang, Shiwei Li, Yingying Jiang, Ming Sun, Jinpiao Zhu, Azeem Alam, Daqing Ma*, Ruquan Han**. Vitamin D can mitigate sepsis-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by inhibiting exogenous histone-induced pyroptosis and ferroptosis: Implications for brain protection and cognitive preservation. Brain Behav Immun, 2025 Feb. PMID: 39566666
【题目】
维生素D可通过抑制外源性组蛋白诱导的细胞焦亡和铁死亡来缓解脓毒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变:对脑保护和认知功能维持的潜在意义
【通讯作者】
韩如泉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马大青 帝国理工大学威斯敏斯特医院麻醉学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
Yibing Sun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脓毒症诱导的神经退行性变及认知功能障碍仍然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大医学挑战。研究表明,维生素D能够减少神经元损伤和神经毒性,缺乏维生素D与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D在脓毒症相关脑功能障碍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特别是针对损伤的相关分子模式(DAMPs),即探讨细胞外组蛋白的作用机制。
方法:在体外实验中,研究者使用培养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将其暴露于20 µg/mL的外源性组蛋白24小时,诱导细胞焦亡和铁死亡反应,并在有或无维生素D活性形式骨化三醇(1 nM)存在的条件下观察其影响。在体内实验中,使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并评估组蛋白的释放情况、脑组织中细胞焦亡和铁死亡的生物标志物表达,以及脓毒症小鼠的神经行为学表现。在脓毒症发生后24小时和1周进行干预,腹腔注射骨化三醇(1 µg/kg)以分析其对脑损伤的影响。
结果:在体外实验中,组蛋白暴露可显著诱导神经元细胞发生细胞焦亡和铁死亡,而骨化三醇处理能够显著抑制这一过程,使caspase-1表达降低 38%,GSDMD降低 30%,ACSL4降低33%,同时GPX4表达增加35%(n=6,P<0.05)。同样,在体内实验中,骨化三醇治疗显著抑制了脓毒症小鼠脑组织中的焦亡和铁死亡,其焦亡标志物GSDMD/NeuN表达下降(11.6±1.2% vs. 19.4±1.1%),而铁死亡标志物GPX4/NeuN表达增加(21.4±1.7% vs. 13.5±1.1%)(n=6,P<0.01)。此外,骨化三醇治疗显著提高了脓毒症小鼠的生存率(72%vs.41%),并改善了其认知功能障碍(n=8-13,P<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维生素D通过抑制组蛋白诱导的焦亡和铁死亡,在脓毒症相关的脑损伤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维生素D在缓解脓毒症相关脑功能障碍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并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且这一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验证。
27
27. Qi Fang#, Qi Yan#, Xingyun Liu#, Xiaolu Zhang, Lixia Zha, Ruixin Zhang, Zhixin Gao, Jian Du*, Lijian Chen*.Ameliorates Alcohol-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Inhibiting ER stress and Mitochondria-associated Apoptosis.Int J Biol Sci, 2025 Jan 20. PMID: 39897049
【题目】
活化的AXL通过抑制ER应激和线粒体相关细胞凋亡来改善酒精相关性脂肪性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通讯作者】
陈立建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都建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学院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
Qi Fang,Xingyun Liu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Qi Yan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学院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
【摘要】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和肝切除术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酒精相关性肝病患者中。细胞凋亡与肝脏损伤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内质网和线粒体稳态紊乱引起的肝细胞死亡可能是导致肝脏损伤的关键因素。AXL受体酪氨酸激酶由axl基因编码,属于TAM(TYRO3、AXL 和 MERTK)家族,通过与生长停滞特异蛋白6(Gas6)配体结合,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然而,AXL 是否参与凋亡途径以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在肝脏移植的人类肝组织中,缺血再灌注后总AXL水平上调,而磷酸化AXL(p-AXL,AXL 的活性形式)下调。与此一致,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总AXL水平也上调,而p-AXL水平下调。为了进一步探讨 AXL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者通过慢性加暴饮暴食乙醇喂养的方式建立了酒精相关性脂肪肝(ALD)小鼠模型,研究其在酒精相关性脂肪变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结果显示,ALD 小鼠的 p-AXL 水平较低,且更易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更重要的是,激活的AXL通过抑制 IRE1 和 PERK 信号通路,减少内质网应激引起的凋亡,从而减轻了肝脏损伤。总的来说,本研究表明,激活的AXL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和线粒体相关的凋亡,保护酒精相关性脂肪肝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发现提示,靶向AXL可能成为治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策略,特别是对于存在酒精相关性脂肪变的边缘性肝脏供体。
28
28.Chen Wang#,Anjie Di#,Yan Wu#,Meng Liu#,Ming Wei,Zhengkai Liang,Feng Liu,Haiting Fan,Bo Dong,Changlin Li*,Ting Xu*,Wenjun Xin*,Xia Feng*.Sprouting sympathetic fibres release CXCL16 and norepinephrine to synergistically mediate sensory neuronal hyperexcitability in a roden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Br J Anaesth, 2025 Jan 22. PMID:39848871
【题目】
交感神经出芽纤维释放 CXCL16 和去甲肾上腺素协同介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感觉神经元过度兴奋
【通讯作者】
Changlin Li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Ting Xu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医学院神经科学项目;Wenjun Xin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医学院神经科学项目,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系;冯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Chen Wang,Yan Wu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Anjie Di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山医学院神经科学项目,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系;Meng Liu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疼痛科
【摘要】
背景: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对常规药物治疗反应不佳。交感神经切除术可缓解某些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这表明异常的交感-体感信号相互作用可能是某些类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机制。然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交感神经-躯体感觉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方法:在小鼠或大鼠的保留神经损伤(SNI)模型中行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并采用上下法测量机械性爪缩撤回阈值。使用背根神经节(DRG)注射和灌流方法递送病毒或药物。此外,采用甲基化RNA免疫沉淀测序(MeRIP-seq)、RNA测序(RNA-seq)和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来鉴定神经递质。
结果:研究发现,SNI后背根神经节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的交感神经纤维的增生介导了机械性痛觉过敏的维持(第28天,P<0.001)。进一步研究表明,SNI显著增加了CXCL16信使RNA的N6-甲基腺苷(m6A)水平(第28天,P<0.001),这可能归因于N6-甲基腺苷去甲基化酶FTO(脂肪质量和肥胖相关蛋白)的减少(P=0.002),以及其与YTHDF1的相互作用增强(P=0.013)在交感神经节内的变化。交感神经节中CXCL16的高表达会导致其释放增加至DRG,并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协同作用,从而增强DRG神经元的兴奋性。
结论:DRG交感神经末梢共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CXCL16协同促进大鼠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
29
29.Jinshi Li#, Yang Guo#, Chen Zhu, Dongxu Wang, Yuan Li, Xiaotong Hao, Linyan Cao, Yiting Fan and Bo Fang*. Biosynthesis inhibition of miR-142-5p in a N6-methyladenosine-dependent manner induces neuropathic pain through CDK5/TRPV1 signaling. Cell Mol Biol Lett, 2025 Jan 31. PMID:39891095
【题目】
N6-甲基腺苷依赖的miR-142-5p生物合成抑制通过CDK5/TRPV1信号通路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
【通讯作者】
方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Jinshi Li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Yang Guo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乳腺外科、普外科
【摘要】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使人衰弱且难以治疗的疾病。然而,目前对NP理解及现有的治疗方法是有限的。因此,需迫切解决缺乏有效治疗干预措施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2-5p作为常见上游分子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DK5)表达水平的调控,并从N6-甲基腺苷(m6A)修饰的角度深入研究miR-142-5p的成熟过程。
方法:通过逆转录定量PCR(RT-qPCR)评估TRPV1、CDK5、miR-142-5p、前体miR-142(pre-miR-142)和初级miR-142(pri-miR-142)的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TRPV1和CDK5蛋白表达的变化。使用质谱分析、免疫共沉淀(co-I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下拉实验评估TRPV1和CDK5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结合位点。通过免疫荧光观察TRPV1在细胞膜上的亚细胞定位,并通过膜-质分离后的Western blot分析确认其转位。此外,使用钙成像监测细胞内钙转运作为细胞兴奋性的指标。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研究miR-142-5p与TRPV1和CDK5的3'UTR结合。首先通过RNA m6A甲基化测定总体m6A水平,随后通过meRIP实验检测pri-miR-142的m6A修饰水平。此外,建立了大鼠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并通过鞘内注射miR-142-5p激动剂或拮抗剂。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量IL-6和TNF水平。检测了足爪撤回机械阈值(PWMT)和足爪撤回热潜伏期(PWTL)。
结果:在体内CCI模型和体外脂多糖(LPS)处理的细胞模型中,TRPV1和CDK5的表达水平均上调。CDK5在T406位点磷酸化TRPV1,促进TRPV1向细胞膜的转位,从而增强细胞兴奋性。值得注意的是,CDK5直接与TRPV1结合,结合区域位于TRPV1的1-390氨基酸序列内。根据数据库预测,miR-142-5p被鉴定为TRPV1和CDK5的共同上游分子,在NP诱导后表达下调。miR-142-5p同时结合CDK5和TRPV1的mRNA,从而抑制它们的表达。LPS处理后,pri-miR-142表达增加,而pre-miR-142和miR-142-5p表达减少,表明pri-miR-142的成熟过程受到抑制。此外,LPS处理后总体m6A水平特别是pri-miR-142的m6A修饰增加。敲低METTL14导致pri-miR-142表达减少,pre-miR-142表达增加,成熟miR-142-5p表达增强,表明miR-142-5p成熟抑制得到缓解。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iR-142-5p负调控CDK5和TRPV1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的表达,并改善PWMT和PWTL。
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全面研究了CDK5和TRPV1对NP的影响,阐明了它们的结合关系以及CDK5对TRPV1膜转运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iR-142-5p作为关键的上游分子,对CDK5和TRPV1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观察到METTL14促进了pri-miR-142的m6A修饰,从而阻碍了pri-miR-142向成熟miR-142-5p的转变,最终导致成熟miR-142-5p的下调。
检索:唐子元、李慧
翻译:魏政奇、李梓达
校对:张凯源、赵伟
指导老师简介:
李乐
南方 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和Baylor医学院双博士后,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优秀青年麻醉医生,现任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围术期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3.653分。主要研究方向是围术期神经损 伤和心肌损伤。
【珠江视界-翻译小组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主要进行麻醉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翻译推介工作,现推出《每月好文》栏目,与同行分享我国麻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翻译小组每月第一时间检索最近文献,组织科室科研骨干及各研究生导师课题组进行翻译和校对,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审阅并集体讨论定稿后,发布在《新青年麻醉论坛》公众号的《珠江视界》栏目。至此,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全体员工及各研究生导师课题组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珠江视界》文献推送栏目已走过了一千多个日夜。未来,我们将继续分享国内外麻醉学相关学术成果,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本栏目的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
《珠江视界》,关注专业,追求卓越,与世界同行!
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