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似静谧的海面之下,隐藏着一座价值高达3000亿美金的水下宝库——“南海一号”。它的发现与打捞,是一段充满艰辛与荣耀的传奇故事,深刻反映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守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

1986年,一则消息经《新闻联播》如阴霾般笼罩全国,刺痛着每一个国人的心。英国人哈彻,这个贪婪的文物掠夺者,偷偷潜入中国南海海域。



那里静静沉睡着承载数百年历史的古船,而船上沉睡了230年之久的23.9万件瓷器,就此遭了殃。哈彻无视国际法与人类道义,将这些珍贵文物非法打捞上岸,旋即公然在国际市场上拍卖。

当时我国文物保护法尚未颁布,在法律层面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加之难以获取哈彻非法打捞的铁证,面对这一蛮横的强盗行径,我们只能在愤怒中无奈地握紧拳头,却无法采取有效的法律行动加以制止。

为了尽力挽回部分损失,我国大使四处奔走筹措,好不容易凑齐3万美金,满怀期望地远赴荷兰拍卖会现场。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在那个充斥着欧洲神秘富豪的拍卖场中,这3万美金犹如沧海一粟,渺小到连一块瓷器碎片都无法购得。

整整三天的拍卖会,我方代表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件件国宝被他人竞拍带走,自始至终无力举起竞价牌。

更令人义愤填膺的是,哈彻后来竟大言不惭地宣称,当初发现“南京号”时,船上原本大约有100多万件瓷器。但他为了抬高自己打捞文物的身价,仅捞上来24万件,其余的60万件,竟丧心病狂地用打捞船的大爪子全部砸碎。

他还厚颜无耻地向竞拍者鼓吹,他们买到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绝世孤品”。据相关统计,哈彻已在我国海域打捞了50多艘沉船,其种种贪婪暴行,对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害 。

遭受文物被掠夺的沉重打击后,国人痛定思痛。1987年,承载着守护水下文化遗产使命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为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拉开了新的帷幕。

同年,两个英国人找上广州打捞局,称在广州外海可能存在一艘沉没200多年的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船上载有6箱白银与300多吨锡锭。

面对这一水下探寻项目,中英双方基于各自考量,很快签订了合作打捞合同。打捞船满怀期待地驶向阳江外海,投入到紧张的作业中。

日子一天天过去,15天转瞬即逝,资金逐渐见底,可打捞工作毫无进展,所有人都被失望的情绪笼罩。

就在众人近乎绝望之时,声纳仪器突然显示海底出现了凸起物。不过,这凸起物规模较小,英方觉得大概率只是普通海底杂物,打算放弃进一步探索。

但中方潜水员凭借着对水下探寻的执着与敏锐直觉,坚持要求下水查看。潜水员一头扎进海里,却发现水下因洋流卷起泥沙而浑浊不堪,视线严重受阻。艰难下潜至20多米深时,一个约两米长、挂着渔网的凸起物映入眼帘。

他赶忙掰下一块,迅速浮出水面汇报。随后打捞尝试令人惊喜,从淤泥中捞出一条1.7米长的鎏金腰带,以及200多件南宋时期的青瓷和各类古玩。

中方代表立刻意识到,这并非“莱茵堡号”,而是我国南宋时期的古船。经鉴定,这些青瓷源自景德镇、龙泉、德化等名窑,年代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价值连城。若船上文物保存完好,预估价值达3000亿美金,远超当时广东省的GDP。

而这艘古船,正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南海一号”。但那时,我国水下考古力量薄弱,相关领域近乎一片空白 。

国家迅速部署,一方面严防坐标泄,一方面紧急组建水下考古队。1988年,我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水下考古队员毕业。

198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为考古队筹集到30万经费。

1989年,考古队按两年前坐标再探那片水域,潜水员周信在水下40分钟后摸到带瓷片的凸起物,为守护位置,他在水下坚持50分钟等待队友。但因风浪大,此次仅收获少量木片和瓷片。

专家提出大胆的整体打捞方案。为实现这一方案,考古队筹备20年。他们参与多个项目积累经验,用17年完善方案,花4年设计出巨型钢制打捞沉箱,同时兴建专门博物馆。

2007年,打捞工程正式开始。考古队将沉箱倒扣住“南海一号”,加4000吨水泥压实,穿入32根钢筋,缓缓托起沉船。

2007年12月22日,历经9个月、花费3个亿,“南海一号”终于重见天日。参与打捞的潜水员累计潜水作业3016人次,时长195000分钟。

截至2019年,“南海一号”已发掘出18万件文物,包括金器、银器、瓷器、铜钱等,还出土了烤全羊、咸鸭蛋,甚至南宋人的头发丝,以及水果、坚果残骸,其中胡椒子的发现表明800年前古人已用其调味。

“南海一号”的发现与打捞,是中国人创造的世界奇迹,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在守护文化遗产、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本来源@超自然研究所所长 的视频内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