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工业集团2025年春季校招因发布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后,在其招聘官微发文《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而被骂出圈。明明是企业招贤纳士的正经事,怎么就成了全网群嘲的靶子?因为我们找工作的困难成了企业炫耀的资本。



1.数字里的集体焦虑

先看这组数字:北京地铁早高峰日均客流120万,中核收到的简历能把地铁闸机挤成"纸片人"。8000个岗位VS百万大军,录取率比中彩票还低。网友算过账:若HR每分钟看一份简历,得昼夜不停看23年。



网友骂声里最响亮的,是那句“旱涝保收的国企显摆什么”。但仔细想想,真怨不得年轻人扎堆:当私企裁员像切西瓜般利落,当35岁失业焦虑比房贷利率涨得还快,国企这个“铁饭碗”就成了诺亚方舟。只是谁也没想到,2025年的方舟售票处,得700人抢1张船票。

2.算法时代的黑色幽默

中核可能自己都懵:往常发核电技术突破没人看,晒个招聘启事反倒引爆流量。这荒诞剧本质,是算法把时代痛点做成了爆款话题。就像开屏广告推给饿汉的不是美食而是减肥药。



119万份简历是什么概念,有的城市的常住人口都没这么多吧。

3.稳定崇拜与风险社会的博弈

父辈眼里的“没出息才考编”,到了95后这儿变成“没编制才没出息”。当买房像买彩票,结婚像风险投资,年轻人把确定性当救命稻草的样子,像极了在台风天死死抱住电线杆的落水者。



中核事件不过捅破了窗户纸:不是国企太香,而是市场太凉。当互联网大厂工牌从“荣耀金箍”变成“催命符”,当“年薪百万”神话碎成“N+1补偿”现实,求稳就成了这代人最悲壮的反抗。



更深层的悖论:如果顶尖的人才都在抢着端铁饭碗,谁去造新饭碗?如果清北精英挤破头争一个行政岗,谁去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这画面好比全村壮劳力不种地,全挤在祠堂争当守门人——门看得再牢,粮仓空了也白搭。

4.解铃还须系铃人

要化解百万简历的荒诞,不能只靠企业删帖控评。打破"35岁门槛"、给民企减负增信、让灵活就业者也能体面养老...这些才是退去就业洪水的良方。



中核事件恰似一面哈哈镜:照见了年轻人对确定性的渴望,也扭曲了人才市场的真实样貌。当我们嘲笑"百万简历"的夸张时,也该看清镜中映出的集体迷茫。或许真正该升级的不是招聘系统,而是让更多行业成为"诺亚方舟"。

5.莫让时代列车只剩商务座

中核本无恶意,就像食堂大妈并非故意抖勺。但这场风波提醒我们:在就业市场这趟列车上,不能只炫耀商务座多舒适,更要让硬座旅客看到希望。毕竟,真正的星辰大海,不该只是119万人抢8000张船票,而是让每艘小船都能找到自己的航道。当招聘启事不再成为社会焦虑的放大镜,当求职面试不再有各种条条框框,或许那时我们才能笑着说:看,我们公司也不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