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拉美事务特使毛里西奥・克拉弗-卡罗内在迈阿密戴德学院的公开演讲中,向阿根廷总统米莱发出了赤裸裸的威胁,称若不终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美国将停止支持阿根廷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的200亿美元贷款。

这一言论标志着美国对阿根廷的干涉进入新的阶段,已从隐蔽的幕后操作转向公开政治讹诈。

需要注意,美国对阿根廷的施压并非孤立事件。自2024年巴拿马在美国胁迫下退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华盛顿将战略重心部分转向南美,也就是美国自称为“后院”的地方。



特朗普政府拉美事务特使毛里西奥・克拉弗-卡罗内

特朗普顾问卡罗内的言论,也暴露出了美国的三重战略意图:首先,遏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削弱中国在拉美的金融影响力;其次,通过IMF贷款附加政治条件,强化对阿根廷经济主权的控制;最后,向其他拉美国家发出警示,试图重建“门罗主义”的后院势力范围,排挤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这种强硬姿态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对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衰退的焦虑。根据IMF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达380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90亿美元,中国正在取代美国获得在拉美地区更大的经济影响力。



至于阿根廷方面,其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350亿元人民币,覆盖其外汇储备的42%。这些数据触碰到了美国的敏感神经,克拉弗-卡罗内将中阿合作污蔑为“中国的敲诈”,恰恰反映了美国对失去拉美控制权的恐惧。

对于深陷经济危机的阿根廷而言,这场博弈可以说关乎国运。为什么这么说呢?

2024年,执行“休克疗法”1年之久的阿根廷,国内通胀率飙升至347%,外汇储备仅剩82亿美元,而到期债务却高达120亿美元,属于是陷入还不上债务的困境。可以说,现在已经是休克疗法能否继续下去的关键时刻,而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成为阿根廷维持金融稳定的关键,通过兑换人民币,阿根廷央行得以偿还IMF债务并进口必需物资,稳定阿根廷国内高企的通胀率。若终止货币互换协议,阿根廷可能面临主权债务违约和社会动荡。



米莱

米莱政府可以说陷入两难境地。尽管其本人曾在竞选期间对华表态强硬,但执政后不得不务实调整对华政策。2025年1月,米莱公开感谢中国延长货币互换协议,承认“必须快速向中国学习”。这种转变源于现实压力,美国在谈判中不仅拒绝提供替代融资,还对阿根廷加征10%关税。经济部长卡普托赴美谈判无功而返,克拉弗-卡罗内甚至讽刺其“只会向IMF要钱”。

目前,美国的贸易霸凌行径正在引发连锁反应。IMF内部对其滥用投票权的批评日益激烈,发展中国家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IMF已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其8%的贷款利率和附加政治条件严重损害成员国利益。但要我说,这些都只是表现,归根结底,美国控制IMF并将其当成对外施加影响力和达成自身政治目的工具,才是主要原因。



中美两国

而且,面对美国的胁迫,阿根廷也并非没有更多选择。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为其提供了新的合作框架,2025年中阿贸易额预计突破280亿美元,新能源、基建等领域合作持续深化。更重要的是,拉美国家正在构建自主的区域合作机制,南方共同市场与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标志着其多元化战略的推进。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贸易金融霸权维持全球霸权和单极秩序,而中国倡导的互利共赢理念正在拉美落地生根。正如阿根廷媒体《民族报》所言:“当美国在华尔街设置障碍时,中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港口建设集装箱码头,两相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