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科倒闭潮下的“逆行者”
在牛津大学交换了一学期后,子轩讲到她感受到的最大差异:牛津大学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读文科? 子轩来自国内一所“985”高校,在她的学校,人文社科专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冷门。同学“用脚投票”的现状已经足够让人动摇,近年来在国内社交媒体刷到的一篇又一篇关于“文科就业难”“全球文科倒闭潮”的文章更是让子轩对专业产生怀疑。但子轩发现,在这个所谓全球文科式微的时代,牛津大学文科生的数量似乎多得有点“逆势而行”。 “我觉得牛津大学学历史的可能比学工程的还多。难道他们不认为文科就业难?或者说他们选专业压根不考虑就业?”子轩问。
子轩的“身边统计法”与实际情况其实是吻合的。根据牛津大学官方数据,2023年,牛津大学全体学生中人文学科(Humaniti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学生的数量分别为6015人和7115人,共占学生总数的48%。如果只聚焦本科生, 2023年牛津大学本科生中人文学科学生数量为4005人,占32%,是牛津统计数据的四个分类范畴(另外三个是社会科学、医学、理工)中最大的。就具体学科而言,牛津大学2022年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有四个是文科专业,其中历史排第三(722人),PPE(哲学、政治、经济综合专业)第四(713人),英语第六(688人),均多于工程(668人)。子轩的感觉没错,至少在本科阶段,牛津学历史的确在很多年份比学工程的还多。
我们知道牛津是一所文科传统源远流长的学校,但疫情后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兴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涌现,是否会影响到牛津大学的文科招生呢?从历史的维度看,牛津大学从2015年至2023年社会科学学生占比稳定在25%左右,人文学科学生占比从2015年的25%下降到2023年的22%,但招生人数有所上升。
学校的招生结构近十年来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就读学生对于其文科专业的实际体验、认知与展望又是如何的呢?我们需要听到具体的声音和故事。
电影《实习生》(2015)剧照。
文科并非求职的限制
文科是否就业难,对于牛津学生来说,部分答案是:部门高薪行业对文科完全开放,没有人会假定学文科就一定要做文科相关的工作。进入具体求职轨道后,成功的关键是实习经历与业内人脉,学什么专业未必是重要影响因素。
先从牛津大学本科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历史开始。
学历史在英国会找不到工作吗?丹尼尔认为恰恰相反,历史本科生有一个很自然的高薪职业路径——当律师。
丹尼尔来自英国南部,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大二的学生。丹尼尔说历史是个就业面很宽的“万金油”专业:政府、金融、法律工作都完全可能。尤其是法律。丹尼尔认为律师对于牛津历史学生来说是最常见、可行也相当自然而然的职业选择:本科毕业后读一年“转行法律课程”(Law Conversion Course),从事法律工作;丹尼尔认为这基本上是所有历史专业本科生都会考虑的职业选择,他自己就认识一些转行法律的学长学姐。
历史专业的常见职业是律师,历史专业转法的路径非常畅通、自然,这听起来令人困惑。中国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如果想从事律师职业,一般会本科就转法学,或者辅修法学课程,再通过竞争激烈、对非法学本科来说难度尤其大的选拔机制进入法学院读硕。像丹尼尔这样的本科并没有学过法学的学生,毕业转法真的能如愿以偿吗?还要跟本科就学法学的人竞争?更何况,如果考虑法律工作,为什么不干脆本科就读法学呢?
丹尼尔的回答很简单:在英国做法律工作并不需要本科学过法学。“转行法律课程”本身就是为本科没有法学基础的人设计的,本质上是跟律所工作直接接轨的职业教育。“反正不学法学毕业后可以转法,那本科为什么不学个更喜欢的专业呢?” 丹尼尔语调轻松,“我甚至听说有些律所比起法学本科生更喜欢历史本科生。”
纪录片《象牙塔》(Ivory Tower,2014)画面。
牛津法学博士阿琼证实了丹尼尔关于“历史转法”的说法。阿琼本科学历史,毕业后转法律,读博之前就已经在印度当过执业律师,可谓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阿琼说作为职业教育的法律(如“转行法律课程”)和作为学术专业的法学在英国是双轨并行的。本科读一个人文学科,毕业后读一年不需要法学基础的“转行法律课程”,度过两年在律所的培训期(Traineeship),再考律师资格证,这在英国是再正常不过的律师职业路径。本科学法学跟毕业后转法在法律就业上也不会有明显差别。阿琼认为问题的本质是作为业务实践的法律和作为大学学术的法学不同,前者完全可以通过职业培训习得。
丹尼尔本人没有考虑工作压力大,但工资极高的金融业,但金融对于牛津文科生来说确实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嘉睿来自中国成都,是牛津另一个热门专业PPE大一的学生。嘉睿说金融业是牛津PPE学生最常见的职业选择,进英国金融业并不需要学金融相关专业。“进金融的关键是不停卷实习,跟你学的是文是理关系不大。没人会觉得你学哲学研究康德做金融就做不过别人。”
上述采访对象对大学与职业的理解与中国的常见观念已经存在一个思维层面的差异:他们认为大学并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大学所学专业和就业是两条轨道,并不必然捆绑;不需要指望大学本身能教会你职场技能,后者应该在职业培训和实习中获得。而对于中国就业环境来说,“学一行干一行”“专业=就业”的思维定式依然存在,做金融就要先挤破头进入金融学院、商学院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仍理所应当。
嘉睿随口一提的那句“研究康德不代表做不了金融”其实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大西洋月刊》 的文章《哲学专业的收益能力》(The Earning Power of Philosophy Majors)提到,跟常规观念不同,哲学专业并不会限制就业前景。文章引用了知名薪酬数据公司PayScale高级编辑主任莉迪亚·弗兰克(Lydia Frank)基于薪酬调查的说法,强调哲学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恰恰是咨询、金融、法律行业所重视的,其就业表现并不令人悲观。
纪录片《象牙塔》(Ivory Tower,2014)画面。
已知部分热门行业不限本科专业,那么竞争的关键就不是大学学了什么,而是实习经历与业内人脉。因此,即使求职存在困难也不应该归咎于文科本身的劣势,而是本科期间缺乏对业内资源的积累。这点许多牛津学生看得很明白。
牛津大学关于牛津人文学科学生就业去向的一项研究印证了上述说法。研究表明人文学科学生就业弹性较大,可选择的面很广,商业、金融、法律、信息通信等行业均为常见选项,实现从人文学科到上面这些看似与人文学科无关的行业的过渡的关键因素则是课外活动(社团、志愿服务等)、实习经历与社会人脉等非专业因素。直接“有用”的东西并不需要在大学专业本身中去寻找,大学更多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你获取这些资源,由此,纠结自己的专业究竟有没有用便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来自加拿大的中国研究专业硕士生塞西尔本科在加拿大学政治学。虽说加拿大政府、政党工作对政治学学生来说非常对口,塞西尔认为比起任何学科知识本身,政党、政府求职更重要的是实习,积累政界人脉。塞西尔本科时便已在加拿大议会实习过很长时间,也参加过大量智库组织的活动,认识相当数量的业内人士,因此对于求职非常乐观。塞西尔的学弟、中国研究本科生弗雷德即使还是大一就已经在申请企业、智库的暑期实习。弗雷德的专业选择主要出自兴趣,他对中国政治、历史相关问题有发自内心的、颇为理想主义的研究兴趣,但学术上的热情和职业探索对于他来说是并行不悖的。“取得职业成功的关键不是大学具体学的什么,而是认识了哪些人,在什么机构有经历。” 弗雷德说得很实际。
电影《歌舞青春》(2006)剧照。
“无用”文科在职场如何“有用”
如果他们认为文科专业就业前景并不悲观、实则大有可为,完全可以去看似跟文科没有关系的行业,政府、法律、金融都完全可行,这些行业对本科专业知识也没有硬性要求,问题便是:那么为什么要在大学接受文科教育呢?具体到更实际的职业发展语境,如果选择跟文科专业关系不大的职业路径,在大学的文科学习对一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此类问题可称为“可转移性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问题:文科学习是否能培养一个人可以应用于其他不同行业的技能?英国政府国家职业服务(National Career Service)官网直接将培养可转移性技能列入职业发展建议,称其为大多数招聘者都看重的能力。学术期刊《产业与高等教育》(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上的相关研究论文认为在自动化、智能化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语境下,批判性思维、人员管理、共情能力等“软技能”对于职场尤为重要,而文科对于学生理解、分析不同视角的能力的训练或许能帮助学生往这一方向发展。
比如牛津PPE专业是英国金融界和政界的敲门砖。如果其具体学科知识在职场未必能得到直接应用,那么金融界和政界对PPE的青睐究竟是看中其培养的什么能力呢? BBC文章《为什么PPE统治英国》(Why does PPE rule Britain)提到,牛津开设PPE专业的初衷便是培养学生进入政府工作,而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就是通过持续的质疑和挑战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在英国被认为是重要决策层的必需。曾任英国大学与科学国务大臣的议员戴维·威利茨 (David Willetts) 认为PPE对学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和论文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迅速应对危机的能力,这在高节奏领域如政界是重要的能力。
丹尼尔认为历史知识并不能直接有助于找工作,关键是在历史学习中锻炼的能力。具体有三点:收集、整理海量信息的能力;沟通、交流、说服他人的能力,牛津的历史学习(其他文科专业也类似)需要每周在辅导课上面对导师对论文内容的高密度提问,口头辩论、捍卫自己论文中的观点;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来自哥伦比亚的胡安娜甚至进一步认为文科学生非但不应自我否定文科学习的应用价值,反而应该主动思考文科学习在培养哪些可以应用于职场的能力。胡安娜来自美国一所州立大学,本学期在牛津交换,学习英语和经济学。“比如进入一个研讨课,如何去跟不认识的老师、同学建立联系,向他们‘推销'自己的观点。” 胡安娜认为这是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常见场景,在其中锻炼的能力当然有助于职场。
以上采访对象提到的所谓“能力”更多属于软实力的范畴,与职场应用隐隐有宽泛的联系,但稍显空疏。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本身,能否直接应用于具体职业呢?国内一种常见的理解是大多数文科知识只对文科学术工作有用,如果不从事学术,满腹经纶便无用武之地,康德和霍布斯鲍姆可以一同扔进废纸篓。象牙塔内的哲学命题、政治学概念、国际关系理论模型,乍一看似乎确实不知如何跟职业发生直接联系。
但也有牛津学生确实发现了能直接让所学知识派上用场的行业。来自匈牙利的格奥尔格是牛津阿拉伯语大四学生,希望未来硕士毕业后从事有关中东问题的“政治分析”(Political Analysis)。虽说中东政治分析的市场较为小而精,但确实是一个直接需要格奥尔格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
小众行业或许说服力有限,是否有更为大众的行业对具备文科专业知识的人才有需求呢?在“全民考公”的时代,各级政府成为国内文科生的重要去处之一,但罕有人能有信心地说自己的文科知识在这条职业路径上一定有用,能提供相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竞争优势。塞西尔则很自信地认为政治领域的工作正好适合政治学学生,从政治学到政党工作或政府工作是个非常自然、水到渠成的职业路径。她认识的大多数加拿大政党职员都是政治学出身,可以说加拿大的政党和政府工作跟政治学非常专业对口。
《录取通知》(Accepted,2006)剧照。
焦虑的声音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塞西尔一样乐观。
事实上,重理工轻文科的趋势在英国同样存在,牛津文科更像一个特例,通过自身的学科传统和名校光环的象征资本可以维持文科招生的强势和学生的信心,但不代表文科院系在英国整体性的困境不存在。据《卫报》,早在2002年英国政府便已经提出偏重发展理工科的教育方针。议会议员、前教育大臣加文·威廉姆森(Gavin Williamson)在疫情之后直接提出应优先发展在他的理解中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好、更“物有所值”(value-for-money)的学科,如理工科。英国前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更是曾呼吁英国大学减少人文社科等“低价值”(low-value)专业招生。苏纳克本人便是牛津PPE毕业生,是牛津文科教育的受益者。由此,“文科无用论”的受众显然不是英国最顶尖大学的文科院系和学生,而是并无教育特权的,无法被代表的大多数人。
尽管卫报记者克里斯·斯托克尔-沃克(Chris Stokel-Walker)认为实际数据说明英国人文社科就业情况未必差于理工科,但“为文科一辩”的行为本身就说明了对文科不乐观的社会情绪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牛津光环之下的顶尖学生知道其专业有望转化为“高价值”,相对能保持乐观。
但焦虑的声音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大一的嘉睿来说,即使没有必要对找工作感到悲观,但身边过于强烈的金融求职氛围仍让他备感焦虑。嘉睿入学后才知道有些人的大学生活可以如此求职导向。他认为PPE几乎70%的人从大一开始就非常认真地在卷金融实习。英国的金融有一套清晰可复制的求职路径,因此产生了求职机构,在你大一一进校就向你宣传金融实习的方案。
既然求职路径是明晰的,行业也不对本科专业知识有硬性要求,拼的便是谁更能卷金融实习。机构给嘉睿的方案是大一10月一入学就开始投第二年3月份的春季实习,每天投2—3份,一共投70—80份实习,投到1月份为止。
《英文系主任》(The Chair,2021)剧照。
嘉睿还有一个有趣的观察:他身边的中国籍PPE学生普遍为金融实习感到焦虑,但其他国家的学生相对没有那么焦虑。同为PPE专业学生,来自英国约克的约什目前就没有金融实习的打算,并认为嘉睿描述的那种过于强烈的求职氛围可能有点夸张。
“这是不是一种文化差异?也许中国人就会对找工作、买房子、赚钱养家有更多紧迫感?也许跟社会福利差异有关。” 这是嘉睿的猜想。
杰伊也发现身边有些英国同学对于找工作似乎完全没有紧迫感和焦虑感。杰伊来自中国山东,在英国读中学的时候便已学习过古希腊语、拉丁语、日语,目前在剑桥读语言学。杰伊身边许多英国同学毕业后会gap一年旅游,而不是急于找工作。至于具体职业,她的许多英国语言学同学最后欣然当了中学老师,并不认为这个职业收入跟剑桥学历不匹配。杰伊本人总体而言不太担心就业问题,但跟我采访的英国、北美学生相比,很难说杰伊对文科职业前景非常乐观。
嘉睿还提到一个问题:一些牛津文科生对未来就业乐观可能是信任牛津的金字招牌,而且能进入牛津,说明他们本身就是同龄人里综合能力强、自信的一群人。
牛津作为最精英的学校在英国不具备代表性,如果进的是比较一般的英国大学,本身综合能力也不算突出,文科就未必是一个能转化为就业竞争力的选择了。这一类大多数即为“文科无用论”的受众。对于这些未能跻身顶尖名校,也没有对哪一门学科表现出特别的学习天赋和热情的大多数人来说,嘉睿认为选一门职业路径最清晰、最有市场需求的理工科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能够选择牛津文科且相信其就业潜力,毕竟已经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少数的优绩标志。
Why does PPE rule Britain? https://www.bbc.co.uk/news/magazine-11136511
'Humanities graduates are just as employable': do the sciences really lead to more job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0/sep/10/humanities-graduates-are-just-as-employable-do-the-sciences-really-lead-to-more-jobs
English universities must prove 'commitment' to free speech for bailout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0/jul/16/english-universities-must-prove-commitment-to-free-speech-for-bailouts
Sunak to force English universities to cap numbers of students on ‘low-value’ degrees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3/jul/14/rishi-Sunak-force-english-universities-cap-low-value-degrees
Develop your soft skills https://nationalcareers.service.gov.uk/careers-advice/how-to-develop-your-soft-skills
Student statistics https://academic.admin.ox.ac.uk/student-statistics
PPE: the Oxford degree that runs Britain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7/feb/23/ppe-oxford-university-degree-that-rules-britain
The EarningPower of Philosophy Majors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ness/archive/2015/09/philosophy-majors-out-earn-other-humanities/626783/
The Value of the Humanities https://www.ox.ac.uk/sites/files/oxford/media_wysiwyg/Oxford%20U%20Value%20of%20Humanities%20report.pdf
Special issue: Empathy, sensibility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 Can the humanities help?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0422220928821
特约采写/葛宇琛
编辑/李永博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