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德州市地处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北岸,是山东省的北大门,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之地。
2025年,德州如何贯彻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为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贡献力量?近日,《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德州市市长朱开国。
▲位于德州市陵城区的鲁北大数据中心(图/刘振兴)
民生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作出科学部署,德州怎样落实报告的各项要求和部署,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贡献力量?
朱开国: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重要讲话,对经济大省挑大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等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工作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发展目标突出了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十大重点任务抓住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指明了方向路径、注入了强劲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坚持从报告中找机遇、找任务、找路径,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贡献更多德州力量。
一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深入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开展提振消费五大工程,高标准承办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年举办促消费活动100场。完善项目谋划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加快推进726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开展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放大优势产业产能、产品、品牌等比较优势,培育省级产业集群3个。健全创新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认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0家、单项冠军企业20家。
三是厚植战略叠加优势。推动10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专项取得实质性成果,持续深化鲁冀交界合作。谋划实施53个黄河战略重点项目,推进全域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争取一批济南都市圈同城化标志性工程。
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动“吨半粮”扩面提质,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发挥食品创新产业园等园区集聚作用,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统筹推进中心镇、特色镇、区域合作重点镇建设,用足用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成政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接续实施19件民生实事,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统筹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守牢高水平安全底线,维护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民生周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德州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
朱开国:德州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扎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德州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力突破电子信息等七大主导产业和13条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连续4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德州重点做了4个抓紧抓实。
一是抓紧抓实产业培植。精选13条标志性产业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成立实体化办公室,实施“十个一”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升链,累计培育省级特色产业集群10个、“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体育产业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产业名片”。
二是抓紧抓实企业培育。把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深化梯次培育,强化政策支持,健全服务体系,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省级71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2家、省级87家。
三是抓紧抓实创新引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去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幅居全省首位。
四是抓紧抓实数字经济。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一号产业”,引进有研半导体、先导科技、立讯精密等链主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实施“工赋德州”专项行动,打造省级数字经济园区14个,培育“晨星工厂”511家、居全省首位。
德州将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挺起“产业脊梁”。
一是提升优势产业能级。巩固提升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端装备、体育器材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150个市级工业重点技改项目,稳步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低空经济,积极培育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二是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聚焦13条标志性产业链有机衔接市场需求、产品供给和场景打造,鼓励企业更多专注技术进步、管理优化和模式创新,以创新的新动力对冲“内卷”的不确定。
三是放大数实融合效能。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全链条发展,加快有研12英寸晶圆扩产、先导激光雷达等项目建设。分行业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培育“晨星工厂”1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0%。
▲泰山瑞豹碳纤维自行车多次登上奥运赛场,这是生产车间里的情景。(图/刘振兴)
民生周刊: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德州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朱开国:近年来,德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发展破题,民生支出始终保持在80%左右,既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又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下一步,将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德州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小切口、大民生,每年梳理办好一批民生实事,累计推动57件民生实事高质高效完成。下一步,将聚焦今年实施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用电自管小区供电改造等19件民生实事,坚持月调度、季督查、多策协同,用心用情用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难事办成,真正让群众看见明显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等资源力量统筹,推动民生服务更精准、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多元。坚持就业优先,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新开发特色公益岗1万个,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以上。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4所,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先进市。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改造提升农村卫生室1600家。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万场以上。
织密社会保障网络。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政策,企业职工养老扩面1.5万人以上。完善养老托育体系,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加快乡镇卫生院、养老院“两院一体”建设,推进托幼一体化。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孤困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关爱服务,健全低收入人口救助闭环运行制度。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7期、3月3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为山东“走在前、挑大梁”贡献德州力量——访山东省德州市市长朱开国》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