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中美两国消防员火场伤亡情况调查机制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消防救援队伍作战 指挥机制存在火场统一指挥难落实、灭火救援理论研究滞后、指挥团队不完整、消防员伤亡调查机制不完善等不足,提出通过建立符合实战需要的指挥员培养考核机制、建立国家级灭火救援理论建 设标准、健全持续发展的指挥团队长效建设机制、建立科学严谨的消防员伤亡调查工作机制等措施, 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消防救援队伍作战指挥机制。

关键词:灭火救援;火场伤亡调查;作战指挥机制;中美对比

中图分类号:X913.4;TU99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132(2023)03-0093-06

0

近年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积极应对“全灾种、大应急”现实需要,不断强化队伍灭火救援专业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作战指挥机制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消防员伤亡数呈增加趋势。本文通过分 析61个国内、69个国外消防员火场伤亡案例,对中美两国消防指挥机制和消防员伤亡调查机制展开对比研究,同时在广泛听取77名在职消防员意见的基础上,查找国内消防救援队伍作战指挥机制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并提出革新作战指挥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1调研的基本情况

1.1指挥机制方面的规章制度

互联网可查询到的国内有关消防救援的行业标准共5部,分别是《跨区域灭火救援指挥导则》 (XF/T1041-2012)、《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指南》(XF/T1275-2015)、《地下建筑火灾扑救行动指南》(XF/T1190-2014)、《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行动指南》(XF/T1191-2014)、《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处置行动要则》 (XF/T970-2011)。并对《消防救援队伍安全管理规定》《消防救援队伍作战训练安全行动手册(试行)》等8份文件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规章制度在近年来消防员伤亡教训的吸取,特别是指挥流程的更新完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2对基层指战员的调研

对77名消防员(其中干部49人,消防员23人,政府专职消防员4人,消防文员1人)从统一指挥、干扰因素、伤亡调查和紧急救援小组四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2.2%人员认为以往火场存在“令出多头”的情况,96.1%人员亲身经历或目睹战时曾出现指挥员因上级催报数据而干扰指挥的情况,认为当前消防员伤亡调查机制科学严谨的占44.2%,认为当前紧急救援小组建设水平可以最大限度营救遇险消防员占70.1%(见图1)。



1.3 对国内外消防员伤亡案例的分析

转制以来,国内消防救援队伍已牺牲消防员139名。笔者调研分析了2007年至2022年的61个国内消防员火场伤亡案例,共涉及牺牲85人、受伤67人(不包括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造成的伤亡);调取了69份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公布的消防员火场殉职调查报告、5份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NIST)和1份保险商实验室(UL)(上述各机构下文中均使用英文简称表示)公布的消防员火场伤亡研究报告,对其中涉及的119名消防员殉职、128名消防员受伤的原因,特别是指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准确找出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在指挥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果显示,不少国内外案例存在极大的相似性,缺乏对国外伤亡教训的吸取,我国已出现重蹈覆辙的消防员伤亡案件。

1.4 对指挥员考核评价体系的调研

对国内10个总队及23个支队指挥员指挥能力考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一个总队2022年度547名考察对象通过率为98%,一个总队对于考评未通过人员进行“回炉再造”,一个支队建立“首位奖励+末位回炉”机制,而大部分总队和支队未实施指挥员考核淘汰办法。

1.5 对部分高校灭火救援专业教材的调研

翻阅国内某训练总队8册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初任干部培训教材、1册作战训练安 全管理资料汇编(第九版),以及某学院9册规划教材和学院讲义,未见对近年来消防员伤亡战例进行客观、系统分析等相关内容。且除《化工消防安全基础》《森林火灾扑救》2022年进行了修订外,其余教材的编写时间较早,内容滞后于现代火灾发展。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火场统一指挥难落实

2.1.1 指挥权不明确,行政干预与专业指挥存在矛盾

指挥权移交的时机和监督办法未明确,行政权与指挥权的界限模糊,火场指挥部的设立、指挥部各岗位人员的权责不够明晰,缺乏对指挥员指挥成效的客观评判,是造成火场统一指挥难落实的主要原因。普遍将行政级别等同于专业指挥能力的现象,与拟晋升行政职务相对应的指挥能力考评体系亟待完善。

2.1.2 作战记录不完整,重要时间节点和命令追溯难

对事发区域、事发时段的风向、风速缺乏具体细致的分析,针对伤亡案例中多次出现的风向突变问题未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无线电通话记录不完整,战斗网未录音,作战指挥网的通话录音、图传设备和作战记录仪的录像等未体现在战评总结的事件发展时间轴上,作战指挥的战略决策、战术部署和任务布置缺乏客观复盘。

2.1.3 指挥程序不科学,缺少操作性强的标准指挥程序

类型火灾扑救或事故处置流程基本以队伍内部印发的处置要点为主,部分规定试行后未及时正式发文。此外,指挥程序与实战成效考评脱节,以结论性的指令覆盖指挥全过程,缺乏对战术及任务层面的具体监督指导和相应解决方案。指挥员受到的干扰因素多,错过电台中重要信息、错失灭火关键战机的风险较大。明确并定期完善标准指挥程序的工作亟待加强。

2.1.4 考核机制不完善,指挥员的培养考核与实战需要相对脱节

目前对指挥员的培养多停留在不成体系的理论灌输和基础体能技能训练上,考核项目设置也多考虑易于组织、便于评判的项目。

特别是行政职务与对应层级指挥能力考评挂钩的机制尚未建立,存在部分行政干部指挥能力与指挥岗位不匹配的情况。相比之下,NIOSH公布的每份消防员殉职调查报告都涵盖了受害者及指挥员的工作经历、培训课程和 考核结果,可以很好地反观以往训练考核的效果[1],以便进一步调整改进。

2.2 灭火救援理论研究滞后

2.2.1 灭火救援理论研究滞后于火灾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火灾实验室1个、部级实验室9个,“四所一中心”正积极申报部级实验室。这些机构多以防火研究为主,对灭火救援实战应用的建议较少。常用的灭火应用计算基于过时的装备数据,例如直径19毫米口径水枪已被多功能水枪取代,压缩空气泡沫已大量替代常规泡沫,但这些更新并未在研究测算中体现,以致新装备应用仅凭经验值指导实战。此外,没有权威机构确定或认可的灭火救援知识体系,碎片化知识也未有效整合和及时更新,更难以形成统一完整的灭火救援理论体系。

2.2.2 火灾动力学研究方面存在防与消的脱节

上面提及的61个伤亡案例中,8例涉及轰燃和爆燃等极端火灾,另有6例中消防救援人员因为吸入有毒烟气牺牲,但这些调查结论并非完全准确。如2014年5月1日上海某居民楼火灾事故调查中,两名消防员坠落牺牲的原因被列为“轰燃”,而在麻庭光所著《火灾动力学》中将其列为典型的“吹炬效应”[2],即为2008年NIST已形成完整技术报告的风力驱动火灾[3],后者显然是更加准确的,这一错误是由“防火口”与“战训口”理论脱节导致的。消防救援局编著的《火灾调查与处理高级篇》[4]中,火灾动力学概述部分表述科学严谨,但战评总结中没有很好地应用,防与消的理论整合尚待加强。火灾调查中发现的火势蔓延途径、火灾发展过程等事实和规律,也缺乏与作战指挥有机融合的抓手。相比之下,NIOSH公布的15个典型流路伤亡案例、16个通风不当伤亡案例中已有战术方面的改进建议提出[5],值得我们关注、学习。

同时,我国火灾事故调查中缺乏对国外消防员伤亡案例中火灾动力学分析的研究,已出现重蹈国外覆辙的事故,需加以警惕。

2.3 指挥团队不完整

2.3.1 编制与任务不相匹配

未编制专门的指挥长岗位,除战训处(科)、指挥中心行政领导以外,其余指挥长多由经验丰富的指挥员轮流值班,受其本岗位职责任务制约,指挥长队伍的业务能力离专、精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负责队伍作战训练的大队级指挥员,被防火监督、政府协调和经费争取等工作挤占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也带来了指挥能力的削弱。例如某总队30%以上的指挥长、指挥助理和大队指挥员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实战经验不足、指挥能力不强,且学习和吸取典型案例教训不足,能力水平始终在“低层次”徘徊[6]。

2.3.2 安全助理(员)队伍建设不足

大队安全员由值班的专业技术干部轮流担任,当前运行机制的可操作性较差。专业技术干部防火监督和火灾调查的职责较为明确,而其作为安全员的职责没有相应的训练培养、考核准出和实战考评体系予以保障,实际工作中“防”与“消”优先权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矛盾。

同时,还存在安全员不足的问题,常规消防救援站编制15人,指挥员、站长助理(或分队长)、班长、火场文书(兼图传人员)、驾驶员、无人机操作手等岗位众多,大幅压缩了安全员的选择范围。

2.3.3 紧急救援小组建设亟待加强

《紧急救援小组行动指南(试行)》,对其设置要求、职责任务、专项技能培训和培养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对照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消防部门职业安全和健康计划标准》2013年版“快速干预小组使用的四点限制”[7],“该小组不应用于灭火作业,在指挥部宣布灾情得到控制前,不应使用小组为正在灭火的消防队提供援助”等规定,可以发现我国紧急救援小组建设中的作战编成、职责任务、培养准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2.4 消防员伤亡调查机制不完善

2.4.1 调查主体存在限制

美国国会1998年划拨专项资金扶持NIOSH启动了“消防员死亡事件调查和预防项目”[8],NIST和UL也通过火灾动力学模拟器、实验室实验或全尺寸实验,对消防员伤亡事件开展调查分析,切实有效地强化了美国消防员安全工作。相比之下,我国消防员伤亡调查由地市级以上消防救援机构负责,调查主体与被调查对象均为消防救援机构,导致出现“对伤亡事故的报道都以正面形象示人,即使内部的事故通报,对引起事故发生的过程和细节也缺乏描述,更多的是结论性的描述和后续的要求,很难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9]。

2.4.2 调查过程不够全面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制度不健全。“我国消 防员伤亡事故报告虽给出最终事故调查结果,但具体调查过程在事故报告中没有较为明确的体现,使调查报告可信度降低”[10]。同时,我国也未建立伤亡调查报告内容更新机制,对以往的调查报告缺少及时修正或完善的办法。此外,伤亡原因调查需要更齐全的证据支持,而我国事故调查过程中却缺乏遇险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强制隔离和相关检测标准。

2.4.3 责任追究的科学性待加强

美国在对消防员伤亡事件调查前,通常问 三个问题,即受害消防员是否配备了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是否经历过相应的培训并通过考核、伤亡事件是首次出现还是重蹈覆辙。我国的此类调查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履职情况出发考虑责任追究,行政与专业指挥的界限相对模糊,对火场作战指挥的战略决策、战术安排和任务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不足,科学性有待提高。

3革新作战指挥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符合实战需要的指挥员培养考核机制,为革新作战指挥机制奠定专业的人才基础

3.1.1 解决谁来教、教什么的问题

分科目、分等级组建教员队伍,通过专业技术干部传帮带及考核,从基层选拔优秀教员,通过挂职锻炼、客座教授等形式实现与高校教师资源的共享共育。要将组训能力作为各级指挥员的训练内容,实行按级组训任教,提升指挥员训练统筹、教案编写和组织实施能力。选取一批实战经验丰富且受目前年龄、身体等条件所限不宜继续一线执勤的指战员,开展教学集训、客座讲学、交叉任职[11]。切实严格各层级人员的培训考核标准,推动指挥员、消防员、消防教练员等岗位专业资格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在培训内容方面,充分结合伤亡事故教训、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专项行动成果和实战化训练不足等,不断完善科学规范的训练内容体系。

3.1.2 解决怎么考、怎么用的问题

从主责主业角度出发,将灭火救援指挥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晋升的必要条件,真正建立适合优秀指挥员成长进步的干部培养与任用机制。实行指挥员积分考评制,将作战指挥、参训考核、战评总结、事故调查、示教组训、理论研究等进行量化,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指标。要按照“平时任教员、战时任助理”的思路,总队、支队级组建由优秀消防员组成的训教队,以入选训教队作为晋升高级消防员的必要条件。从实战和训练内容出 发完善考核标准,让“战”与“考”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激励机制,让队伍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3.2 建立国家级灭火救援理论体系建设标准,为革新作战指挥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3.2.1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调研

依托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以及开设消防工程和消防救援专业的高等院校和各训练总队分类别开展课题调研,对现有的执勤岗位练兵内容进行评估论证,对标国际消防救援理论研究前沿,定期对训练内容进行更新补充。针对作战训练伤亡问题,依托消防研究所和火灾物证鉴定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尺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战术应用进行完善。固化近年来开展的建筑消防设施调查测试、车辆装备性能测试、空气呼吸器测试等专项行动成果,对训练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

3.2.2 建立完善理论整合更新的机制

对现有各类灭火救援规程进行梳理,淘汰落后教材,对实战证明有偏差的内容开展论证和纠正,根据改制后承担的职责任务补充完善化工、建筑、地质、通信等空白领域,建立高校研究、科研成果、实战需求三者相通的教材更新完善机制。

3.2.3 抓好防、消、宣融合保障

较大及亡人火灾的复盘、火灾调查、战评总结、应急通信、消防宣传和装备论证等工作应通盘考虑,为防、消、宣一体化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靶向,通过防、消、宣的深度融合,实现消防工作的效益最大化。

3.3 健全持续发展的指挥团队长效建设机制,为革新作战指挥机制构建梯次合理的发展规划

3.3.1 抓转型和融合

编配专业指挥团组,严格执行统一指挥制,现场所有命令由指挥部决策下达,杜绝令出多门、指挥混乱的现象,实现组织指挥主体由行政首长向专业指挥员转变[11]。

3.3.2 抓资质和规划

实行消防救援站指挥员能力分级考评工作,按照总(支)队前方指挥部、大队指挥员、 基层消防救援站以及专业队伍不同层级实施考评,推行持证上岗,并采取复评、晋升考核等形式,拓展指挥员等级考核应用范畴,对指挥员能力素质进行职业规划。

3.3.3 抓大纲和保障

研究制定清单式的训练大纲,明确各阶段训练任务、各级训练内容、各岗位训练重点、各灾种训练项目、各知识点训练课时等,配套建立训练标准、评估指标、保障要求等内容库[12]。推动落实《消防训练基地建设标准》,根据所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灾害事故分布和区域环境特点等情况,明确各级培训基地的建设规模和具备功能。立足现有器材装备和辖区事故灾害类型开展训练考核,切实在分岗施训上下足功夫。建立经检测合格且符合统型需要的车辆及器材装备采购网络平台,给予支队、大队适当额度的采购权限,以及时补充消防员 伤亡案例暴露出的缺失器材。

3.4 建立科学严谨的消防员伤亡调查工作机制,为革新作战指挥机制创造修正完善 的不竭动力

实战化考核任务库中关于火场环绕侦察、区分不同条件的战术通风等内容的缺失,教训没有吸取,伤亡还可能出现。痛下决心,搞清楚消防员伤亡的真正原因,无疑是抓住指挥机制改革建设的根本。

3.4.1 明确调查主体

参考较成熟的火灾调查工作方法,通过吸纳火灾动力学、火灾原因调查、建筑火灾研究、刑事侦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直接向部局负责的消防员伤亡事故调查组。也可参考美国由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开展消防员伤亡事故调查的做法,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调查、提出建议。

3.4.2 明确检测主体

依托空气呼吸器、灭火防护服、无线通信设备等防护和通信类权威检测机构,对伤亡消防员事发时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无线电设备,尤其是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呼救器、手持台等进行检测,检测报告作为调查报告的附件,以此推动器材装备的革新完善,指导器材装备训练改革。

3.4.3 推动相关立法

通过推动立法确定因公牺牲消防员尸检的合法性。作为火灾和其他灾害的受害者,牺牲消防员的尸检结果,可以直接反映火场温度、作战特殊环境、防护装备可靠性、战术动作的合理性及协调作战可行性等相关问题,对于增强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4.4 建立公布机制

在此基础上,国家消防救援局根据调查结果和调查组建议,对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考核标准进行修订,对以往错误的训练方法进行纠正,对缺漏的训练环节与内容进行补充,通过真正建立科学严谨、公开透明的消防员伤亡调查公布机制,解决好训练目标不够明确、训练内容不成体系等问题。

4结语

不断强化灭火救援作战指挥机制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抓住消防员伤亡原因调查这个关键,从法律层 面、实验研究、理论完善、调查机制、训练考核等方面进行完善,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灭火救援作战指挥机制革新。

参考文献 :

[1]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消防员坠落死 于住宅火灾-俄亥俄州 [EB/OL].https://www.cdc.gov/niosh/fire/reports/face201519.html,2017- 07-14.

[2]麻庭光.火灾动力学 [M].徐州:中国矿业大 学出版社.2020:203.

[3]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风力驱动条件下 的灭火策略:实验室实验[EB/OL].https://www.nist.gov/publications/fire-fighting-tactics-under-wind-driven-fire-conditions-7-story-building- experiments,2009-01-01.

[4]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火灾调查与处理 ·高级 篇 [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9-19.

[5]美国保险商实验室.通风对传统和现代住宅火 灾行为的影响[EB/OL].https://nvlpubs.nist. gov/nistpubs/TechnicalNotes/NIST.TN.2183.pdf,2010-12-14.

[6]傅绍荣.浅议如何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 援组织指挥能力专业化建设[EB/OL].http://59.255.109.9/html/news/202005/29/20200529024530784chenyg.aspx,2020-05-29.

[7]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职业队长在商 业建筑火灾中进行屋顶作业时去世-宾夕法尼 亚 州[EB/OL].https://www.cdc.gov/niosh/fire/

reports/face201307.html,2014-07-16.

[8]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 消 防员死亡调查和预防计划(FFFIPP)[EB/OL].https://www.cdc.gov/niosh/fire/abouttheprogram/abouttheprogram.html,2023-02-02.

[9]佚名.2023回顾奥斯陆消防70年零伤亡思考[DB/ 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601208193008480&wfr=spider&for-pc,2023-01-10.

[10]胡人元,姜洪欧.中美消防员伤亡调查报告对 比及多维调查体系建设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 2019,35(2):67-71.

[11]傅绍荣.浅议如何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组织指挥能力专业化建设[EB/OL].http://59.255.109.9/html/news/202005/29/20200529024530784chenyg.aspx,2020-05-29.

[12]高宁宇.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指挥机制改革 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23,41(5):589-593.

(本文来源:《消防救援学术研究》2023年第3期)

学习资料

靠山屯闲话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

未来不迎,纵情向前。

屯主微信号:ifire-ta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