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自从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以来,总共有6名美国士兵越过军事分界线进入朝鲜境内。

这些“叛逃”到朝鲜的美国士兵在朝鲜受到了“贵宾”般的待遇,分房子、送妹子、安排工作,甚至还被分配不止一个老婆.....

有的美军士兵甚至在朝鲜开枝散叶,终老于此。就比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詹姆斯·德雷斯诺克。



德雷斯诺克虽然生长在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但从小却过的是“贫下中农”家孩子的生活。

1941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刚出生的德雷斯诺克被一张行军毯随意包裹着,扔在当地教会承办的孤儿院门口。

长到五六岁时,德雷斯诺克开始被一个又一个养父母“收养”。

原来根据美国的法律,收养孤儿的家庭因其慈善属性,不仅可以免税,还可以每月得到一笔不菲的孤儿津贴。

这些养父养母们之所以这么“好心”,只不过是他当成了一用来骗取政府补贴的工具,在吃穿方面对他非常小气,还经常指使他干各种杂活。

其中一个收养他的家庭,还是个狂热的福音派教徒,不断给德雷斯诺克灌输自己所信的宗教理念。

问题是德雷斯诺克当时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这种“填鸭式”洗脑令他非常厌烦,这也为后来他抛弃基督投向主体思想埋下了伏笔。

17岁那年,按照弗吉尼亚州法律,已经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的德雷斯诺克终于彻底摆脱了寄养家庭。

随后为了糊口,德雷斯诺克参加了美军。

当时越南战争刚刚开打,美军在欧洲和苏联的对峙也越来越激烈,兵源紧缺,所以也不管德雷斯诺克有没有成年。

不过德雷斯诺克的运气还是挺好的,他没有被分配到越南去当炮灰,而是被派到西德的美军基地当起了一名地勤人员。

两年后,在回家休假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在快餐店打工的红头发爱尔兰裔姑娘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完婚。

婚后,德雷斯诺克开始省吃俭用,把大部分津贴寄给琼,对两人以后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没成想乐极生悲,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接踵而至——拿着津贴又享受着军属待遇的琼耐不住空闺寂寞,给德雷斯诺戴了“绿帽子”后,直接寄给他一张离婚协议。

人财两空的德雷斯诺,内心是极其崩溃的,一下子就垮了,他主动申请调往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朝鲜半岛三八线。



1962年,德雷斯诺克随部队来到韩朝边境,在韩朝边境巡逻的间隙,他常常把大把的钱花在妓女的身上。

一天夜里,德雷斯诺克又一次未经允许离开基地跑去嫖娼,但回来之后,他发现,自己将要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

一般来说,美军士兵第一次入伍的最低服役年限是4年。原本,德雷斯诺还有几个月,就可以如期“光荣退役”并拿到一大笔退役奖金了,没成想,竟然陷入巨大麻烦之中。

那一刻,德雷斯诺克的脑海一片空白,耳朵里只剩下一种声音:他完了,真的要完了,他不能再在军队待下去了,回到弗吉尼亚就是死路一条,他必须想别的方法为自己争取一条“生路”。

这么想着想着,德雷斯诺克的目光一点点落到边境线另一侧的朝鲜,他觉得,那里将是他唯一的去处。

1962年8月中旬某日下午,所有执勤士兵都去吃午饭了,德雷斯诺克抓住机会,小心翼翼靠近大门,偷偷摸摸往朝鲜那一边跑去。

在后来的bbc纪录片《穿越边界》(Crossing the Line)中,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的德雷斯诺克回忆道—— “我受够了我的童年、婚姻、军队生活,所有的一切……我完了,走投无路。我能去的地方只有一个.....1962年8月15日那天中午,所有人都在吃中饭,我偷偷摸摸地上路了。”

除了双方站岗放哨的人员,更可怕的还有三八线附近密密麻麻的地雷。

庆幸的是,德雷斯诺克竟然毫发无损地穿过了地雷区,来到了朝鲜一侧。

朝鲜哨兵第一时间就发现了这个鬼鬼祟祟摸过来的美国兵,立刻对空鸣枪警示。

枪声响起后,这名美国大兵扑通一声,马上跪地,双手高高地举起。

搞清楚这名美国士兵是来归顺的后,朝鲜哨兵们异常欣喜。



很快,上面专程把德雷斯诺克拉到了平壤进行审问,怀疑他可能是在诈降,实则为美国派来的间谍。

不久后,朝鲜人排除了德雷斯诺克间谍身份的可能,同时也失望地发现,他仅仅是个混不下去的美军低等士兵罢了,国际外交层面的价值,并不高。

但即便如此,朝鲜仍觉得收获颇丰——这么一个活生生的反帝素材,将其用作宣传,也是很划算的。

在接受了朝鲜方面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动员后,德雷斯诺克和一名早前投奔朝鲜的,叫做拉里·阿布什尔的美国大兵一起,用高音喇叭,向边界韩国一侧的美军营地宣传自己在朝鲜的幸福生活,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

事实证明,这通操作,确实有效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