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
世纪工程平陆运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有人说,它是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也有人说,它是一条民俗之河、风物之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景观、素朴的乡土人情,赋予平陆运河别样的人文气质。广西云-广西日报推出“平陆运河风物志”系列报道,让您在品读中,邂逅一方古迹、寻味一道美食、感悟一种心境、捕捉一段流光,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触摸强劲的时代脉动。

清风伴着细雨,织就半透明的帘,将古桥、碧湖笼进青灰色的水墨里。一位古装女子持花纸伞,轻盈走上桥。她顾盼生姿,衣袂随风轻扬,宛如从画中翩然而出,在桥上等风、等雨、等春光。桥畔,偶有游人路过,投来欣赏目光,好似在赏诗、赏画、赏远方。


游客在州官桥打卡。李喜浩 摄

桥下,一池碧水静卧,犹如明镜,静静诉说岁月静好。

这,便是州官桥,一座坐落于钦州市东南面、白石湖畔的古桥,普通却又不凡。

说它普通,是因其貌不扬。桥身20余米长,宽不足3米,褐色砖石板古朴沉稳,在时光里沉默。

说它不凡,是因在城市的建设中,它曾被深埋地下16年。2021年,当地为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对其抢救性挖掘重修。重见天日时,它曾一度引起全城的关注。

如今,州官桥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或穿上飘逸的汉服,或撑着精致的纸伞,又或是摇着蒲扇迈着碎步,在桥上留影、拍视频。

对游客而言,桥或许只是一处风景。但在文人眼中,它却是一条流淌着清廉基因的文化血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州官桥,顾名思义,是由官府牵头搭建的桥。具体始建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

据民国《钦县志》记载:“州官桥,距城十二里,往犀牛脚船厂之路……”

“当年,钦州属于廉州府(今合浦县)管辖,州官桥是钦廉两地往来的要道,是通往大番坡、犀牛脚等东南沿海区域的必经之地。由于河渠阻隔,人们往来困难,州官为方便群众,沟通城乡,便筹集资金,以官办民助的形式,建造了这座石孔桥。”钦州市作协主席谢凤芹说,桥下曾流淌着钦江支流的活水,木船穿梭于双孔之间,将这座岭南小城的烟火气送往江海。

人们怀念那位为民办实事的州官,亲切地给桥起名“州官桥”。

时光荏苒,“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文物保护工作者在距离州官桥不远处的沙港村中,发现了一块《重修州官桥碑记》的石碑。”钦州市博物馆馆长林卫峰介绍,碑记载明了州官桥重修捐款名单,其中有“刘三宣堂捐银……”“钦差太子少保……冯捐钱……”等字迹。前者即为刘永福,后者则是冯子材。

清光绪年间,见桥已残破不堪,知州李受彤带头捐资重修。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深受触动,带动一大批文武官员(如钦州儒学正堂郑、钦州营参将黄等)、州绅(如颜锡光等)和有识之士纷纷慷慨解囊。

无论是最初建桥的不知名州官,还是重修桥梁的李受彤,抑或是深明大义的刘冯老英雄,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清正廉明的光辉。

从州官桥斑驳的石缝间,可依稀触摸到钦州清官谱系的千年脉络:宋代知州陶弼,每月仅留维持基本生活的口粮钱,其余的都用来帮助苦难的民众;明代黄环、黄秋槐祖孙,捐出田产大办儒学教育;清代冯达文、冯敏昌父子,接续修葺鳌州书院,将“重教崇廉”一脉相承……

桥畔,倒映着历史先贤的风骨与情怀;钦江两岸,先后建成的钦州港、白石湖、北部湾大学、钦州老街,既是当下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更是钦州人民的精神家园。

站在州官桥上,环顾四周,不足百米处,是平陆运河工程建设指挥部。

“平陆廉、运河清。”州官桥、平陆运河,二者似乎形成了一种跨时空的呼应:政绩之声不在锣鼓喧天的热闹中,而在百姓踏过桥板时的安稳脚步里,在未来货轮满载集装箱驶向世界的激荡江海里,在每块桥石、每滴江水、每寸土地的清廉与担当中。


报纸版面截图。

▍图文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图文整理:宣传和对外交流科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署名或删除。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