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仅24岁的警察,用生命照亮了18名复旦学子的回家路。然而十年之后,他64岁的父亲却独自躺在医院里,连一个探望的人都没有。
那是2010年的冬天,在黄山深处,一群充满朝气的“学霸”因冒险而迷失方向,张宁海顶着狂风暴雨去营救他们,最终坠崖牺牲,换来的却是冷漠与遗忘。
追悼会那天,学生们泪流满面,信誓旦旦地承诺要照顾英雄的父母。可如今呢?
当张培伦需要手术时,那些所谓的“子女”甚至连电话都没打一个。
这不仅仅是一场忘恩负义的悲剧,更像是一面放大镜,折射出人性冰冷的一面:即便头顶名校光环,他们的道德底线却早已崩塌。
网络上骂声一片,“复旦十八驴”的称号不胫而走,但这些精英们似乎毫无悔意。
甚至有人振振有词地说:“警察本来就应该为纳税人服务。”
这种冷酷无情的态度,不仅让张家人寒透了心,更是狠狠打了教育和人性一记耳光。
英雄的灯灭了,还有谁会在乎那束曾经闪耀过的光芒?
从黄山深处的灯,到病床旁的孤影
2010年12月的一个寒冷冬夜,黄山未开发的荒野中,18名来自复旦大学的年轻人被困在浓雾与暴雨之中。
他们是14名在校生加上4名刚毕业的校友,临时组成了一个探险队,嫌弃常规景点太乏味,决定去探索无人涉足的地方寻找刺激。
出发时,他们兴致勃勃,觉得自己凭借一部GPS和几包零食就能征服大自然。
然而第二天,雨水浸湿了设备,GPS彻底失灵,地图也变成了一团废纸。他们这才意识到,山不是游乐场,盲目自信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手机信号断断续续,他们在瑟瑟发抖中终于拨通了求救电话。
那一刻,他们或许松了一口气,却完全不知道,这场救援将以一名24岁警察的生命作为代价。
张宁海,1986年出生于黄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家境普通,父母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
从小他就懂事听话,虽然成绩不算顶尖,但性格开朗,深得村里人的喜爱。
2008年,他考入警校,被分配到黄山风景区派出所工作。
那时候他还不到22岁,稚气未脱,但却干劲十足。
同事们都记得,他话不多,但做事认真负责,无论是巡逻还是维护秩序,总是抢着往前冲。
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接到求救电话后,他毫不犹豫地跟随230多人的救援队伍上了山。
山路泥泞湿滑,每一步都像是在冰面上行走。他打着电筒走在最前面,一边喊着受困者的名字,一边为大家指引方向。
凌晨时分,他们终于找到了被困的学生。但在返回途中,为了保护一名女学生通过狭窄路段,他不慎滑倒,从30米高的悬崖摔下,当场失去了生命。
人们找到他的时候,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是:“请跟我走,我会为大家照亮道路。”
18名学生安全下山,而这场救援却成为了张家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
张宁海是独子,尚未谈过恋爱,家里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母亲哭得晕厥过去,父亲张培伦攥紧拳头,一句话也没说出口。
那一年,张培伦53岁,一夜之间头发花白了一半。
追悼会上,两名学生代表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向张家鞠躬,表示要把两位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定期探望,报答救命之恩。
张培伦没有责骂他们,反而安慰道:“你们好好活下去,别辜负我儿子的心愿。”
他相信这些年轻人会吸取教训,记住这份恩情。可惜,他错了。
这18名复旦学生后来被称为“复旦十八驴”,并非空穴来风。
回到学校后,他们没有任何悔过的表现。
体检时,有人还在嬉笑打闹,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有趣的真人游戏。
追悼会他们缺席,匆匆忙忙赶回上海。
网上流传的照片显示,默哀仪式上,有人把手插进口袋,有人站得歪歪扭扭,哪里还有一丝尊重可言?
更令人愤怒的是,学校的论坛里竟然出现了关于“危机公关”的讨论,还有人直言:“警察本来就该为纳税人服务。”
这句话如同黄山的寒风一般刺骨,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
这群平均年龄不过22、23岁的青年,顶着名校的光环,却丢掉了最基本的良知。
张宁海的牺牲一度引发广泛关注,但舆论很快将焦点转向这18个人的冷漠态度。
2010年12月17日,某媒体发表文章批评道:“黄山脚下,复旦的冷漠扑面而来。”
网友们纷纷怒斥,有人挖出了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大多出身优越,有的父母是城市白领,有的则在体制内任职。
复旦大学作为当时国内顶尖高校之一,本应培养国家栋梁,却交出了这样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绩单。
面对质疑,他们起初试图狡辩,称这是一次意外。直到压力过大,才勉强道歉。
可是,这样的“悔悟”又有谁会真正相信呢?
时间来到2021年,张培伦已经64岁了。老伴半年前摔断了腿,行动不便,而他自己也被查出疾病需要手术。
他没有告诉妻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出去几天,然后一个人拖着行李去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当天,他躺在病床上,翻看着手机里儿子的照片,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护士询问家属在哪里,他摆摆手说:“就我自己。”
没有人陪伴,也没有人探望。那些曾经信誓旦旦要当张家儿女的年轻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护士们得知了他的故事,深受感动,轮流给他买饭、陪他聊天,就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
张培伦感慨道:“一个人去做手术的时候,心里凉透了。但这些孩子们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温暖。”
然而,这份温暖难道不该来自那18个人吗?
如今,这18名学生过得怎么样?
没有人确切知道答案。
有人说他们考研出国,有人听说他们进入了大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而张家呢?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子,靠着微薄的养老金度日。
自从张宁海离开后,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摔断腿后几乎无法站立。
张培伦的身体也不好,手术后恢复缓慢,精神状态大不如前。
2023年,有志愿者去看望他们,两位老人仍在翻看儿子的遗物,提到那些承诺时苦笑着摇头:“早就忘了,也不指望了。”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另一个热点事件——2022年的唐山打人案。
几个混混当街殴打女性,围观者却选择袖手旁观,最后还是路人报警才制止了暴行。
这两件事同样让人寒心:一个是冷漠旁观,一个是恩将仇报。
复旦十八驴的事更加扎心,因为他们并不是没文化的地痞流氓,而是名校毕业生。
高学历并不代表高道德,无知固然可怕,但道德缺失更为致命。
知识教会人们如何谋生,但良知又该由谁来传授?如果教育只关注分数,忽视人性,那岂不是成了一具空壳?
如果张宁海还活着,今年应该39岁了。
以他热心肠的性格,说不定早就结婚生子,每逢佳节带着孩子回村看望父母。
他的父母本该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孤独终老。
可是命运没有如果。那18个人,夺走了他的生命,也毁掉了张家的未来,却连一句真诚的“对不起”都没有留下。
我不相信他们完全没有良心,但他们的冷漠比没良心更让人痛心。
十几年过去了,黄山的迷雾早已散去,但张宁海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护士们的关怀,志愿者的探访,都是对这份光辉的延续。
可是那些复旦学生呢?
他们欠的不只是张家一个道歉,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性的反思。
高学历不是免罪金牌,精英标签也不能成为道德庇护所。
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不是制造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承担责任,不让英雄的鲜血白白流淌。
【信息来源】资阳网警2023-7-12
北青网2020-3-27
人民资讯20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