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前领导人马英九,跟现任的领导人赖清德展开了一场公开博弈,直接掀开了民进党所谓的"抗中保台"面具,让民进党的台独面貌一览无遗。



一、名称之争

整个事件的起因还得从2023年的11月说起,当时马英九文教基金会邀请了大陆高校师生赴台访问。

这一次的访问人数众多,不但邀请了来自清华、北大、复旦等七所大陆顶尖高校的师生,其中还包含了几位奥运冠军级的体育明星,例如乒乓球奥运冠军马龙、射击奥运冠军杨倩。



11月27日,访问团正式抵达了台湾桃园机场,台湾学生和青年们非常热情,现场到处是热烈的欢呼声和闪光灯。

当马龙等体育冠军出现的时候,气氛更是到达了高潮。

访问团的第一站是台北市中山女中,学生们早早地守候在校门外,只为一睹马龙的风采。这一次马龙是以大学生代表的身份出现,在现场引发了阵阵尖叫。

之后,访问团又去了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六所高校,以及台北孔庙、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月潭等文化景点。马英九亲自设宴,款待访问团成员!



转眼,时间来到12月1日。访问团来到台中洲际棒球场体验棒球活动。

就在一周之前,也就是11月24日,中国台北棒球队击败了日本队,夺得世界棒球12强赛冠军,这是中国台湾地区男子团队球类项目历史上的首个世界冠军!

当台湾当地媒体就此事对大陆学生进行了采访,复旦大学女生宋思瑶代表访问团向“中国台北队”表示了祝贺。

可是,让人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中国台北队”这个称呼居然触动了民进党当局的敏感神经,绿营媒体立刻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将宋思瑶的言论解读为“统战”阴谋!一时间喧嚣尘上,大肆抨击马英九和宋思瑶!

宋思瑶使用的这个称呼,一直就是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上正常使用的。



实际上,就连世界棒球12强锦标赛赛事组,甚至世界棒垒球总会(WBSC)对于台湾地区代表队的称呼,也一直是“Chinese Taipei”——中国台北队!

当然,民进党当局下面的一些“小弟”也不是没有闹过类似的问题。

新上任的民进党籍“立委”王义川就曾大放厥词,质问相关报道为什么不改成“台湾队”!

对比说法,有人毫不客气地说王义川应该先去找赖清德“理论理论”。毕竟在2018年东京奥运会前夕,赖清德的心腹林俊宪办公室主任,就曾在民进党全代会提出“台湾队”正名提案,可最后却不了了之,灰溜溜地撤案了。

如今王义川旧事重提,网友们就直接嘲讽他“只会耍嘴皮子”。



其实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民进党就做过类似的事情,就想在国际舞台上闹出点“大动静”,一些“台独”分子就开始在网络上兴风作浪,编造假新闻,声称中国台北代表团将首次以“台湾”名义参加巴黎奥运会,扩大“台独”影响力。



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国际奥委会迅速站出来打脸,明确表示自1981年起,台湾在奥运会上一直是以“Chinese Taipei”(中国台北)的名义参赛,代表团名称从未改变。

更可笑的是,民进党当局原本精心策划的“台湾馆”,被要求更名为“中国台北馆”,本想借此大放异彩,结果相关活动几乎无人问津。赛场内展示的“台独”标识全部都被奥组委没收。



这次中国台北棒球队夺冠后,“台独”势力更是按捺不住。

“台湾基进党”这个大肆鼓吹“台独”的政党,围绕体育赛事称谓问题,在网上发起别有用心的调查,亲绿媒体《自由时报》也赶忙跟风炒作。

本以为能借机大肆宣传一波,却没想到让宋思瑶一个女大学生一句话就打回了原形。

二、政治进攻

必须说,民进党当局纠结“台湾正名”的问题,本质上就是纯粹的“台独”行径。他们的目的也不是真的为台湾的体育代表队证明,而是要打击马英九和其基金会为代表的大陆通道。



台陆委会以"矮化台湾"为由启动调查,最终在2025年3月10日约谈了马英九本人,对其基金会实行了两年的禁令。

而这场看似针对称谓问题的行政追责,实则是民进党对两岸交流管道的系统性封杀。文案关系越加紧张的今天,马英九基金会已经是当前两岸民间交流的"先锋军"!



在蔡英文任内期间,马英九基金会已促成三次大规模青年互访,其组织的"大九学堂"等项目累计接待逾千名大陆师生。

绿营早就看着马英九基金会不顺眼,这一次的称谓问题看似是针对大陆女大学生,其实是民进党包藏祸心的的阴谋,目的就是对两岸交流通道的封杀。

其实台独分子们心里很清楚,他们并不可能真正的推动在国际上的“正名”,国际奥委会也绝不可能同意。



一旦真的出现所谓的“台湾代表队”或者“中华民国代表队”,那台湾肯定会被国际奥委会除名,所以也只能在岛内搞些无聊争论。

所以,民进党当局根本就不在乎外界对于台湾到底是什么称呼,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搞出这样的新闻,其实是有其心思的。



此时距台湾地区新一届立法机构选举仅余10个月,而国民党和民众党的蓝白配,已经在"九合一"选举中动摇了摇绿营的基本盘。

民进党就是想通过制造所谓的"马英九卖台"的政治议题,转移民众对赖清德当局施政不力的关注,借机压缩蓝营政治空间。

台湾安全部门更是借机抛出"大陆渗透"的论调,彻底的否定两岸的正常交流。



可惜,面对民进党的步步紧逼,国民党的困境也显得愈加明显。

马英九这位前领袖,非但没能站出来直接对抗,反而是以“高抬贵手”的呼吁来争取舆论支持。

这种反应既显得无力,又感觉软弱,给人的感觉根本不像当年那个曾推动两岸签署23项协议的前领导人。



事后,马英九只是在移民署进行公开喊话,强调"中国台北"称谓的历史,警告阻断交流将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这种应对方式,可以看出就是国民党近年来委曲求全之下积蓄力量的传统政策延续。



国民党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其实也是整体政治形式上的无奈。

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台湾蓝营,民进党上台之后,权威日加衰败。

国民党的基本盘是当年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也就是所谓的眷村阵营,加上一些城市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这些人基本都是当年蒋家父子的拥趸,或许有“反共”的思想,但是不支持独立,支持一个中国的想法。但是这些人随着年纪老去,影响力越来越小。

而民进党多年“去中国化”的教育之下,这些人的子女对于他们的教育也越来越不感兴趣,几乎快要挖断国民党的根基。



所以,现在的国民党基本上不敢在大的政治问题上直接对抗,只能在私下逐渐积蓄力量。

依靠民进党在“台独问题”上的错误和施政问题上的失误,将反对台独的青年拉进自己的支持范围。

但这个过程比较漫长,绝不是一朝一日能够达成的。

所以指望国民党自身来对民进党进行反攻,所需的时间漫长,而且充满波折。



三、终将一统

其实,赖清德当局的反应,也显出了其背后对于如今国际局势和战略上的焦虑。

这就好比是普通的两个人仇人见面,其中实力更弱,而且理亏的一方,自然容易被某些无所谓的话刺激到。



大陆2025年初将台湾明确界定为"中国台湾省",王毅外长在联合国重提联大2758号决议,这都使得"台独"国际空间持续压缩。

而岛内最新民调显示,支持"维持现状"的民众比例回升至61%,支持“台服”的势力萎缩至个位数。这种内外交困的处境,迫使赖清德当局采取更极端举措来巩固基本盘。



所以赖清德政府只能使用这种类似于“文字狱”的手段,对台湾民众和政治人物的言论进行控制。

3月中旬台湾当局突然宣布恢复军事审判制度,表面是应对所谓"大陆渗透",实则构建战时法律体系。



台军方面有大动作,根据新规,现役军人若出现"效忠大陆"言行,最高可判7年徒刑,且由军事法庭直接审理。

可以说这种行为就是当年的军阀复辟,直接再重复曾经发生在旧社会的白色恐怖。更可笑的是台湾当局还反复的强调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言论自由”。



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场风波本质上还是两岸统一进程与"台独"分裂势力的较量。

这种倒行逆施最终也只会被历史车轮碾的粉碎!

参考资料:
1.马英九遭“移民署”约谈,会前吁民进党当局不要处分马英九基金会 避免寒蝉效应 海峡导报
2.青春之约生动诠释“两岸一家亲”——大陆高校师生团访问宝岛纪行 新华网 2024-12-05
3.马英九发声:希望赖清德当局“高抬贵手 观察者网
4.马英九遭约谈:希望赖当局“高抬贵手” 不要影响两岸民间交流 今日海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