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抑郁症是身心隔绝的一种典型情况。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或许更加常见的例子。有位女士,泉谷叫她“K小姐”,是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员。她原本是个做事一丝不苟的人,责任心很强,领导都很放心把事情交给她。可是从上个月起,她突然出现了上班迟到的情况,到了这个月,甚至有一多半的工作日都迟到了。领导终于忍不住提醒她,迟到是懈怠的表现,你要有责任心,要管理好自己啊。K小姐感到很惭愧,下定决心改正。每晚睡前,她都会设定好闹钟,然后郑重地提醒自己,明天可坚决不能再迟到了。可是第二天早上醒来,她却发现闹钟不知何时已经被自己关掉了,她又一次睡过了头。其实根本用不着领导提醒,K小姐这么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早就因为迟到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不到一件人人都能做到的简单的事,甚至感到自己不配成为社会的一员,只会给人添麻烦。就这么一天天地自责,又一天天地迟到,K小姐的自信心很快就消磨殆尽。有一天,她醒来时竟然已经快到午休时间了。一想到自己到班时同事和领导又会投来冰冷的目光,K小姐恨不得凭空消失。她就这么呆呆地躺在床上。于是那一天,她彻底缺勤了。

K小姐也是泉谷治疗过的抑郁症患者之一。其实早在她屡次无意识地关掉闹钟的时候,她就已经进入到轻度抑郁的状态了。我们来用“头脑—内心—身体”的模型分析一下K小姐的情况。患上抑郁症以后,K小姐的头脑和内心之间的通道关闭了。在这种状态下,当她迷迷糊糊地被闹钟惊醒时,头脑因为接收不到身心的信号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再躺个几分钟,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起床了。而身体和内心结成的同盟却早已积累了沉重的疲劳,关掉闹钟就昏睡了过去,全然不顾头脑在门的另一侧自顾自地说着乐观的话。和咱们刚才提到的假面抑郁症的情况类似,当头脑听不到身心的声音时,就会误以为事物就是自己擅自设定出来的样子。就像一个孤独的领导者在关起门来的办公室里对着墙壁喊话,又把墙壁的回声当成了下属服从的应答。头脑认定“应该按时起床”,就会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按时起床”。由于缺乏身心的反馈,无从验证自己的命令是否可行,头脑就将应然和实然等同了起来。再加上刚被叫醒时,头脑也还不太清醒,身体和内心就趁机夺过了主动权。等到再次醒来时,头脑甚至不大记得自己曾经被闹钟叫醒过。



泉谷在这个案例中特别提醒我们注意两个概念:“应有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头脑总是关注“应有的自己”,它将对自我的期待投射到未来,参考社会的价值观,不断地下达指令,要我们扮演好社会成员的角色,活出期望被他人看到的样子。而内心和身体则代表了“实际的自己”,它们拥有诚实的情绪、欲望和直觉,始终停驻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时刻反映出我们真实的生命状态。当头脑和身心间的通道关闭时,就像K小姐的例子中呈现出来的那样,头脑就很可能混淆应有的和实际的自己,导致生活的失控。而K小姐严厉的自责、领导的批评和同事的白眼,都只会加剧导致她反复迟到的恶性循环。这是因为这些来自他人和自我的指责一遍又一遍地强化着“应有的自己”这个概念,让她的头脑在焦虑中更加专横,也让身心与头脑越发隔绝。泉谷想要提醒那些不断地努力自控,却又在失控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抑郁症患者,头脑远不是一个人的全部,感受身心的状态有时比听从理智更加重要。实际的自己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勉强符合头脑投射出的所谓“应有的”自我形象。因此,我们需要给身心更多的谅解而不是规训,更多的自由而不是自我管制。意识到这一点,就是走出抑郁的开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