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上,小鹏汽车以亮眼成绩登顶新势力榜首。这一结果,距离其2022年底因G9车型失利引发的“至暗时刻”,恰好过去730天。从“掉队”到“逆袭”,小鹏汽车的翻身之路,既是一场企业战略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激烈竞争中破局的缩影。


至暗时刻:G9失利与战略反思

2022年底,小鹏汽车陷入成立以来最大危机。旗舰车型G9因定价策略混乱、配置组合复杂引发消费者不满,上市后销量不及预期,直接导致口碑滑坡和股价暴跌。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小鹏净亏损扩大至91.4亿元,毛利率仅9.4%,营收不足蔚来、理想的六成,“掉队”成为舆论关键词。


面对困境,创始人何小鹏在内部展开“二次创业”式改革。他坦言:“技术创新是根基,但必须与市场需求对齐。” 2023年初,小鹏启动组织架构大调整:前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加入负责产品规划,核心高管团队优化,横向流程管理强化,研发与市场的协同效率被列为优先级。

破局关键:G6爆款与扶摇架构

转机出现在2023年6月。小鹏G6以“高性价比智能SUV”定位亮相,预售72小时订单突破2.5万辆,上市前盲订量达3.5万辆,成为年度现象级产品。G6的成功得益于两大策略:一是定价精准(20万-25万元区间),直击主流消费市场;二是搭载全新“扶摇”全域智能架构,将800V高压平台、XNGP智能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转化为用户体验的显性优势。


“扶摇架构的落地,标志着小鹏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体系化竞争力。”行业分析师指出。该架构使研发周期缩短20%,零部件通用化率提升至80%,为后续车型快速迭代奠定基础。

技术深耕与全球化布局

2024年起,小鹏加速技术投入与出海步伐。何小鹏宣布每年投入35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团队规模超3000人。至2025年初,小鹏XNGP系统在国内城市覆盖率超90%,并率先通过欧洲L3+级自动驾驶认证。市场端,小鹏以G6右舵版切入东盟市场,并在德国推出G9、P7车型,目标年底占据当地细分市场3%份额。

同时,小鹏探索多元化技术路径。2025年下半年,其首款增程式SUV(代号G01)将量产,补足纯电之外的混动市场,形成“纯电+增程”双线布局。这一策略被解读为“借鉴理想汽车的成功经验,但以更高性价比抢占份额”。

财务回暖与资本认可

战略调整的效果在财务端逐步显现。2024年财报显示,小鹏营收同比增长67%,汽车毛利率回升至18.2%,净亏损同比收窄58%。资本市场态度逆转:相比2023年股价低谷,小鹏市值在2025年一季度实现翻倍,成为“蔚小理”中涨幅最高车企。

值得注意的是,小鹏与大众集团的合作成为关键助力。2023年7月,大众宣布向小鹏注资7亿美元,联合开发电动车型。此举不仅带来50亿元现金流,更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开创中国车企“反向合资”先例。

结语

小鹏汽车的730天逆袭,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残酷竞争与韧性成长。从G9失利后的战略纠偏,到G6爆款的技术落地,再到全球化与AI驱动的长期布局,其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转型样本。正如业内人士评价:“没有永远的掉队者,只有能否快速进化的生存者。” 在智能电动车淘汰赛的下半场,小鹏能否将阶段性胜利转化为持续领先,仍需时间验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