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光,科学有为
生45 李宸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生45班的李宸恺,很荣幸能够进行国旗下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有光,科学有为。
李宸恺做国旗下讲话
七年级时的我初次接触生物学,便被生命的神奇深深吸引。后面我开始学习生物竞赛,了解了更多的生物学知识,那时的我感慨于生物演化的历史,震撼于从受精卵到个体的发育历程,惊叹于上至生态系统,中至生理活动,下至信号通路、代谢通路网复杂又精准的动态调控与稳态维持。这让我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更大的向往,想要致力于解码生命的奥秘。
然而这一切都在悄然转变,学竞赛的那些年,在新闻中和我身边发生了太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当生命的脆弱与医学的局限在现实中碰撞,显微镜下的绚丽图景与病床上的苍白面容,在我的脑海中形成强烈共振。这使我开始一点点重新思考我未来的专业方向。
记得曾经一位老师在讲解一篇肿瘤的文献时说道:"每个异常的Ki-67指数背后,都是一个在命运十字路口颤抖的家庭。"表观编辑器改写的不只是组蛋白上的乙酰化位点,更是自闭症儿童重新连接世界的神经密钥;光遗传学点亮的不只是小鼠脑区中的激光信号,更是抑郁症患者重获情感光谱的希望棱镜。
在去年1月,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一年多对党的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有了新的感悟:我们每个人的专业选择,都是国家发展坐标系上的重要刻度——无论是在显微镜前解码生命天书,还是在病床边守护生命烛光,都是在回答同一个时代之问:如何让科技的温度直达民生的肌理?
立志于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探索的同学们,你们在植物科学领域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成为种业振兴的 "中国芯";在结构生物学的每一步探索,都在夯实精准医学的分子基石;在保护生物学的每一份发现,都在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密码。立志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同学们,当我们穿上白大褂,就是接过了护佑生命的接力棒——在门诊的听诊器里,在手术的无影灯下,在病例馆的档案册中,我们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健康中国2030”的微观注脚。
屠呦呦团队将科研锋芒对准国家急需解决的抗疟难题,在古籍中寻得青蒿素的济世密码,用中国医药挽救数百万生命;顾方舟和同事们喝下首批脊髓灰质炎疫苗,用 "以身试药" 的担当筑牢儿童健康防线,让糖丸的甜驱散脊髓灰质炎的阴霾;在非典肆虐时,在新冠突袭时,无数青年医护身着白衣逆行出征,在护目镜的雾气中书写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从实验室的离心机到抗疫的重症病房,从泛黄的古籍书页到精密的基因测序仪,我们的前辈早已用行动昭示:中国青年的奋斗方向,从来都需要与国家同频共振。
亲爱的同学们,且看今日之中国:种业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生物经济的蓝海正在澎湃,健康中国的愿景催人奋进。让我们以林巧稚院士 "怀大爱、做小事" 的医者仁心,以施一公院士 "板凳甘坐十年冷" 的科研匠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术融入民族血脉中。当青春的我们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同呼吸共命运,生命学院的每一位学子都将成为托举起民族复兴伟业的脊梁,都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镌刻属于清华人的生命印记!谢谢大家!
同学们观看升旗仪式
图片|生命学院
编辑|生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