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北京的地标,鸟巢绝对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2008年奥运会,这座斥资34亿(有说35.96亿,咱就按34亿聊)建起来的国家体育场,可是惊艳了全世界。

16年过去了,鸟巢依然屹立在那儿,既是建筑界的“顶流”,也是无数中国人骄傲的象征。



可这么多年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个疑问:花了34亿建的鸟巢,利用率到底咋样?是赚了,还是赔了?

鸟巢的故事,得从20多年前说起。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全国上下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憋着一口气要办一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奥运会。



那时候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奥运会不光是体育盛会,更是向全球展示国力的绝佳机会。

于是,国家拍板要建一座标志性场馆,既能扛起奥运会的重任,还得有足够的“排面”。

这时候,鸟巢的设计就这么冒出来了。



鸟巢的设计团队可是大有来头,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加上中国设计师李兴刚,联手搞出了这个外形像鸟窝的奇思妙想。

钢结构交错,外观现代又大气,光看一眼就让人觉得“这就是大国手笔”。

可好看归好看,建起来真不便宜。



4.2万吨钢材砸进去,施工难度直线上升,最后造价定在了34亿。

34亿啥概念?拿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比比,人家场馆总共才花了8亿,鸟巢的预算直接碾压好几倍。

有人可能会嘀咕:至于这么铺张吗?



但得明白,鸟巢不只是个体育场,它是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烫金名片。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鸟巢彻底火了。

那场开幕式,张艺谋的创意加上鸟巢的恢弘,愣是把全球观众看呆了。



比赛期间,田径、足球轮番上演,9万多座位的看台一次次坐满,掌声和欢呼声响个不停。

奥运会结束时,大家都觉得鸟巢会一直这么牛下去,可谁也没想到,这只是它高光时刻的起点,接下来的日子,却没那么顺风顺水。

奥运会一结束,鸟巢的热闹就散了场。



按说这么大个场馆,地处北京四环边上,交通便利,怎么也能找到用武之地吧?

可现实偏偏不遂人愿。奥运会后,鸟巢的利用率开始下滑,慢慢地,很多人开始管它叫“空巢”。

首先鸟巢是为顶级赛事设计的,可这种赛事一年能有几场?



奥运会之后,虽然也接了些足球赛、田径比赛,但次数少得可怜,压根填不满日程。

其次鸟巢太大了,9万多人的容量,普通活动根本用不上。

你要是随便搞个小型演出,观众坐那儿零零散散,气氛别提多尴尬,主办方还得亏本。



更要命的是运营成本——光维护费一年就得8000万,这还不算水电、人工这些日常开销。

有人粗算过,鸟巢每天光“喘气”就得20多万,这还不包括修修补补的费用。

这几年,鸟巢的收入也陆续曝光。



据说最近几年年收入也就1亿出头,听着不少,可跟8000万的维护费一比,连成本都盖不住,更别提赚啥钱了。

网上还有人调侃,说鸟巢有时候连电费都交得费劲,虽然这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它日子不好过。

奥运会那会儿,鸟巢是万人追捧的“明星”,现在却有点像个没人疼的“老大哥”,让人忍不住问一句:34亿砸下去,咋就落得这下场?



8000万一年,听着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钱都花哪儿了?鸟巢的钢结构设计是它的招牌,可这些钢材露在外面,风吹雨淋容易生锈,每年都得刷漆防腐,光人工和材料就得花不少。

外墙还有一层ETFE膜,看着透明又高级,可一旦破了,修起来价格也不便宜。



再加上内部设施,9万座位的看台、灯光、音响,哪样不得定期维护?

这些开销加一块儿,鸟巢愣是成了个“吞金兽”。

更别提这几年受各种影响了。



2020年疫情一来,大型活动全停,鸟巢的门票和活动收入直接崩盘。

后来虽然慢慢恢复,但游客量和活动频率还是大不如前。

有人开玩笑说,鸟巢现在最大的作用就是给游客拍照打卡——去北京不拍张鸟巢的照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到过首都。



可拍照能赚几个钱?门票几十块,撑死上百块,一年1亿收入,扣掉8000万维护费,剩下的那点钱,连水电都不够,更别提还34亿的本了。

不过,鸟巢也没完全闲着。



这几年,它开始转型,摇身一变成了大型活动场地和演唱会舞台。

别看它维护费高,租一天的费用也不低——高达300万!可这价格愣是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成龙、王力宏、张杰、五月天这些大牌明星,都在这儿开过演唱会,每次都是爆满,粉丝的尖叫声能把屋顶掀翻。



为啥鸟巢这么受欢迎?一来,它的地段和规模摆在那儿,北京中轴线附近,9万多座位的容量,放眼全国也没几个场馆能比。

二来,鸟巢的名气太大了,明星在这儿开演唱会,不光是演出,更是一种“排面”。

粉丝也买账,毕竟能在鸟巢看爱豆,那感觉跟普通场馆完全不一样。



数据显示,一场顶级演唱会能带来几千万的收入,算上周边和门票,鸟巢靠这些活动总算喘了口气。

演唱会虽然赚钱,但一年能办几场?

明星档期、天气、审批手续,哪样都得考虑。



再加上300万一天的租金,一般中小型活动根本不敢碰,只能靠头部明星撑场子。

收入是多了点,可跟高昂的运营成本比,还是杯水车薪。

鸟巢靠演唱会“回血”了一点,但离真正盈利,还差得远。



单纯看账面,肯定是赔了,34亿的造价,加上16年来的维护费,靠1亿年收入和偶尔的演唱会,根本回不了本。

可要是把视野放大点,鸟巢的价值又不是钱能算得清的。

2008年奥运会,鸟巢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



那场盛会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和民族自豪感,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后来,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又在鸟巢上演,它再一次成了全球焦点。

这种“软实力”的回报,不是简单的收支账能体现的。



更别提它对北京旅游的拉动作用了——每年多少人专程来看鸟巢,带动周边吃喝玩乐,这笔账谁算得清?

再说,奥运场馆赔钱也不是啥新鲜事,伦敦奥运会的主场馆现在还在苦撑,东京奥运会的场馆更惨,疫情一闹直接荒废。

相比之下,鸟巢好歹还在用,还能办演唱会、吸引游客,至少没烂在那儿。



16年过去,鸟巢还是北京天际线上的“大明星”,它从奥运场馆变成演唱会圣地,算是蹚出了一条新路。

不管咋说,鸟巢的存在本身就有它的道理。

34亿砸下去,换来的不只是个场馆,还有一段历史、一份记忆。

对中国人来说,它带来的骄傲和震撼,值了。



参考资料
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技》
自媒社:《奥运狂欢后,全世界竟有这么多奥运场馆变废墟》
新华社:《国家体育场“鸟巢”:见证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中华网:《鸟巢投资35亿奥运后空置 1年维护费近2亿》
骆秉全:《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研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