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加沙城东郊的废墟上空飘着硝烟,一位名叫埃莱娜的巴勒斯坦妇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视频。镜头里,她身后的街道满目疮痍,远处传来坦克履带的轰鸣声。“这里没有安全区,只有死亡。”她对着镜头颤抖地说。就在同一天,以色列国防军宣布扩大对加沙地带的地面行动,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悄然重启了一项搁置已久的对以军售计划——2万余支突击步枪即将运往以色列。


这一幕似曾相识。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的炮火声几乎从未停歇。联合国数据显示,仅今年3月18日至今,以军空袭已造成1000多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28万人被迫逃离家园。而美国一边扮演“停火斡旋者”,一边向冲突前线输送武器的做法,让国际社会再度质疑:究竟是谁在给战火“添柴”?

这笔价值2400万美元的军售,背后是一场跨越两届美国政府的博弈。2023年末,以色列向美国订购了2.4万支突击步枪,原计划用于装备警察部队。但时任美国总统拜登发现,约旦河西岸的极端犹太定居者暴力事件激增,这些武器极可能通过极右翼势力流入民间,成为镇压巴勒斯坦平民的工具。迫于舆论压力,拜登按下了暂停键。然而今年3月6日,美国国务院突然向国会发函,强调这批步枪的最终使用者是“以色列国家警察”,特朗普政府随即重启了军售程序。


微妙之处在于,以色列警察部队的掌控者正是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一位以“用子弹回应石头”闻名的极右翼政客。冲突爆发后,他主导组建“平民安全小组”,向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大量分发武器。这些武装分子以“维持治安”为名,实则频繁袭击巴勒斯坦村庄,制造流血事件。当突击步枪的最终流向充满不确定性时,美国的“澄清”更像是一块遮羞布。巴勒斯坦官员尖锐指出:“这与特朗普曾扬言‘清空加沙’的论调如出一辙。”

耐人寻味的是,军售重启的节点恰逢以军攻势升级。4月4日,以军坦克开进加沙城东部山地,将监控范围扩大到地中海海岸线,试图建立永久性“安全区”。哈马斯则强硬表态:只要以军不撤出加沙,就不会释放被扣押人员。双方死结越拧越紧,而美国的武器输送,无异于向火药桶扔进一根点燃的火柴。

纵观历史,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从来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2022年,美国对以军售额高达46亿美元,占以色列国防进口的68%。这种捆绑式合作背后,既有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也暗含制衡中东地缘格局的战略考量。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军售问题上的反复,更像是一场“谁更亲以”的政治表演——拜登推迟军售是为平息国际批评,特朗普重启则是向国内犹太裔选民示好。

讽刺的是,当加沙儿童在废墟中寻找食物时,华盛顿的政客们正为“2万支步枪该发给警察还是定居者”争论不休。这种“既要调停冲突,又不断提供凶器”的双标做法,连美国盟友都看不下去。法国外交部发言人近日公开质疑:“当平民伤亡数字每小时都在刷新,任何武器流入冲突地区都必须慎之又慎。”

中国始终主张,巴以问题的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国多次呼吁立即停火,反对强迫迁移巴勒斯坦平民,更强调“军事手段无法带来持久和平”[注:立场符合中国政策,综合多轮外交表态]。这种立场与某些大国“递刀拱火”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所言:“中东不需要更多的枪炮,而是需要公正的天平。”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巴以冲突已持续一年半。2万余支步枪的扳机尚未扣响,但战火灼烧的人道主义危机早已刻入历史。当强权逻辑仍在用武器书写规则时,和平的曙光似乎总被硝烟遮蔽。或许只有当国际社会真正放下地缘博弈的算计,倾听加沙母亲哭泣、看见犹太儿童惊惶,才能找到破解仇恨循环的钥匙。毕竟,枪炮可以划定暂时的“安全区”,但唯有人性的觉醒,才能筑就永恒的和平之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