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唯一指挥的战役,就是解放石家庄。这是解放军成立后,首次成功夺取大城市的战例。

朱德在这场战役中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不过他的战役指挥过程也有些曲折。



清风店战役结束的当天,聂荣臻就同时向军委和工委(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的机构),提出“乘胜夺取石家庄”的意见报告。

没等军委、工委回复,聂荣臻先一步到清风店前线,询问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的几个负责人,关于攻打石家庄的意见。

工委的朱德、刘少奇等领导,联名复电聂荣臻,同意打石家庄;并发电军委,建议批准。这两份电报中,都提到一件特别的事情:总司令朱德即日将到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

朱德对晋察冀地区和晋察冀野战军,可谓是相当熟悉。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战局因大同集宁战役的失利,陷入被动中,形势相当严峻。

朱德来到晋察冀中央局驻地城南庄,深入了解情况后,分析原因,并对晋察冀军区进行整顿,改组领导机构。

朱德虽说没有亲临指挥,但重建后的晋察冀野战军,能取得清风店战役的胜利,他功不可没。

石家庄战役是迟早要打的,军委很早就有想法,但是什么时候打,很关键。这是一个把握战机的问题。

聂荣臻曾深有感触地形容过:“果子没有成熟,也就是说,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硬要去摘,结果不但摘不下来,还要吃亏。果子熟了,你不去摘它,那也是错误的。”

而刚结束一场大战的晋察冀野战军,能够摘下石家庄这颗果实吗?石家庄这颗果实成熟了吗?

石家庄的设防程度,不用多说,绝对是顶级的。有三道防线,最外面的60里长,中间的30多里,布有铁丝网、雷区、暗堡、电网等等。其中各类碉堡达6千多个。

这个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蒋介石也非常重视,将多支嫡系部队布置在石家庄一带。国军曾叫嚣:“石门(即石家庄)是城下有城,共军一无飞机,二无坦克,国军凭借防御工事可以坐打三年!”

那朱德、聂荣臻、杨得志等宿将,为什么觉得能拿下石家庄呢?主要是三点,一,石家庄已成事实上的“孤城”;二,晋察冀部队士气正盛;三,石家庄守军兵力严重不足。

石家庄原来的最高指挥官,在清风店一战被我军俘虏,眼下防区总指挥是一师长,号称守军有2万多,实际上正规部队只有1万多,其余1万多是杂牌军都不算的逃亡地主反动武装。

这么点人,根本不能发挥出那些防御工事的应有效果,而且他们还惶惶不可终日。

但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当下的晋察冀野战军跟石家庄国军,差距也没大到这个地步。

朱德坚持参与攻打石家庄的指挥,目的就是给晋察冀野战军配上强有力的指挥,这个非常重要。

战前,朱德就提出“勇敢加技术”的号召,传达到各部队。他深刻地知道:攻打石家庄,关键在炮兵、步兵和工兵的协同作战上。细致点说,就是炮兵的使用上。

他到晋察冀野战军驻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视察人数不多的炮兵部队,并再三强调炮兵的重要性。

当时我军会用炮的战士不多,用得好炮兵的指挥官更少。朱德一连几天对炮兵战术进行讲解,讲得特别细致,例如“要炮兵战士接近敌人要秘密,打炮时要猛,要突然,火力齐整集中,集中里面还要再集中,还要注意运用不同地形实施射击,不打则已,一打就打得猛,打得准,打得狠”。

在攻打石家庄的作战任务部署会上,朱德对“勇敢加技术”进行拆解说明,说此战应以阵地战的进攻战术为主要方法,有组织、有步骤地去进攻,稳打稳进,并采用坑道作业、炸药爆破、炮击的方法,逐个摧毁敌人堡垒。

朱德对攻打石家庄的“技术问题”,跟工兵干部、炮兵干部和旅级以上干部,讲得十分透彻,生怕出半点差池。

战役正式打响前,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晋察冀领导,再三劝说朱德离开前线,到冀中军区避一避。朱德不愿,说你们都在这里,我怕什么,飞机未必找我。

年事已高的朱德到前线指挥的行为,让远在陕北的毛主席也忧心不已、放心不下,多次电报要求他离开前线、回到总部。

在大家的极力劝说下,朱德看一切准备就绪,也不需要自己了,便离开前线,来到冀中军区所在地。

石家庄战役打响时,朱德虽不在前线,但他把一切都部署妥当。后来,部队按他设想那样开展战斗,只用6天就成功拿下石家庄,并歼灭2万4千余敌军。

朱德总司令通过石家庄战役,再次告诉世人,何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只要找对方法、准备妥当,胜利就是这么简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