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在文后留言说:“你能不能讲深点?” 大家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难以实现。命理学,其实是个经验之学,看得多了自然在心中就有了一套自己的公式。而这个公式,是融合于内心,很难用文字去表达出来。能写到纸上的东西,一般都是很浅显的。(图片来源于pexels)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越是自己觉得掏心掏肝,实在是舍不得写出来的东西,花了好几个小时思考,忍痛写出来,最后反而没人看。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嘛:“我也要吃饭的嘛”,没人看的文章,我写它干什么。
所以,我写文章的时候,解读理论较多,分享经验较少。
很多客户觉得我分析学历和学业方面似乎有一些独到之处,每年高考后向我报喜的家长也不少,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的经验积累。这些经验不只是命理类的,还有真正的学历相关而跟命理不相关的。
全国有哪些好学校,这些学校是如何分层的,985、211,双一流学校、双一流学科,部属、省属、民办,这些我要知道吧。C9有哪些高校,华东五校是哪几个,我要了解吧。高考专业大概有哪些,我要知道吧。哪个专业分数高,哪个专业分数低,我要知道吧。什么是国重,什么是全重,什么是省部共建过重,我要了解吧。
很多人说,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呢?很有用。当很多人找你咨询的时候,你的脑袋中就能把具体的命格和具体的学校层次一一对应,当数据量越大,你得到的结论就会越清晰。不要问我总结的图谱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不会告诉你(因为我是猫,你是老虎。开个玩笑)。
就比如说,我曾经也坚定的认为财星旺的人学业就一定差,因为书上都是这么写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并非如此。在满足某些特殊结构的时候,财星旺的人,他们的学历反而会特别高。这个就是脑中有个高校群像的好处,当一个财星旺的人咨询之后,我马上能够反映出他的高校的层次,然后再一遍遍的通过验证的方式来完善我们的群像图谱。
有很多朋友说,文章看了很多,理论也学了很多,为什么就是不能去做判断,原因就在于光学理论是没有用的。
就以学历来说,我们至少要知道30年以前的1995年一本录取率很低很低(真实数据是5%),1990年的本科录取率也才22%,而2024年的本科平均录取率是34%,部分省市甚至超过了70%。更有甚者,2023年的本科平均录取率比2024年还高。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1990年高考的人,和一个2023年高考的人,两个同样聪颖的命格中,能同样得出同一个“高学历”的结论吗?肯定是不行的。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事业,一个1990年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是高校教授,而且是名校的教授,但是一个2024年毕业的大学生我们还能给做出高校教师的判断吗?所以,理论是一个判断标准,而结论却要我们结合真实情况去匹配。
还有,不同的省份的录取率也是不一样的。河南和四川的录取率,跟北京天津能一样吗?即使同样的印星高照,录取率低的省份我们可能就会认为是211,而录取率高的省份就可能是985。
在我最喜欢浏览的网络内容中,高校和专业的内容占据了很大部分,而且我还特别喜欢看某吧里各校的学生之间的PK。原因无他,积累经验耳。
我一直以来聚焦于学业和事业,就是因为我觉得我在这两个方面能够积累到足够的素材,能够形成我内心的职业图谱。当数据量足够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能把学校、专业和命格做个对应关系,从而做出一个自己认为较合理的分析。
我也希望命理爱好者们不但要学理论知识,也要把知识面的广度波及到对应的领域中去。比如想做婚姻类的,那就要更多的分析不同省份、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离婚率高低,然后用来做判断的辅助,而不仅仅是依照理论。同样的夫妻宫异动,北上广深的很可能就会离婚,而离婚率很低的西北身份的夫妻可能只是吵嘴而已,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光看书没有用,我们要两点一线的学习,两个点就是理论和实际,一条线贯穿两点,能够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西风独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