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用区分具体是什么品种,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有毒的,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休克、死亡等过敏反应。

然而,这种有毒多年来一直被当成“药品”打进亿万患者的血管里。仅炎琥宁注射剂一个品种,2024年销售量就超过1亿支。

垃圾

针管之下的冤魂,何止千百?

这些冤魂,该找谁索命呢?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中药注射剂诞生于上世纪特殊年代,本为解决“缺医少药”的应急产物。

1941年,八路军在太行山用竹筒制作柴胡注射液救治伤员,这是中药注射剂的起源。但先辈们绝不会想到,80年后的今天,它已成为药企的“摇钱树”:

某品牌“血栓通注射液”单支成本不足5元,医院售价高达80元,毛利率超1500%;

2022年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70%的品种未通过国际通用的“双盲临床试验”。

一位药企内部人士透露:“所谓‘中药现代化’,不过是把汤药灌进针管,换个包装涨价百倍。”

超过130种中药注射剂充斥市场,其中60%缺乏完整临床试验数据。



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透露:"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至今无法完全检测,很多批次的药品就像'开盲盒'。"更荒诞的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仍有30种中药注射剂,部分药品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栏至今写着"尚不明确"。

在河北安国药材市场,堆积如山的板蓝根正在经历一场魔幻变身。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砂锅里的褐色根茎,经过现代制药工艺的"点金术",最终化作一管管澄澈的注射液。某药企生产车间主任老李透露:"同样的原料,煎剂每剂成本不足5元,制成注射液就能卖到128元。"

这种暴利驱动下的"剂型创新",彻底颠覆了中医药传承千年的使用法则。中医泰斗张伯礼院士曾痛心疾首:"传统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讲究药物在胃肠道的转化过程。把成分复杂的中药直接注入血管,就像把大象赶进瓷器店!"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是口服制剂的37倍。更令人心惊的是,在2022年报告的12.7万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药注射剂占比高达68%,其中儿童患者超过四成。

翻开国家药监局数据库,现有134个中药注射剂批文中,72%源自1985年药品法实施前的"历史遗留品种"。

某不愿具名的药审专家透露:"当年补批材料时,有企业拿着蝌蚪文古籍来证明安全性,用民间偏方代替临床试验数据。"



曾引发轩然大波的鱼腥草注射液,其上市依据竟是1970年代某公社卫生院的30例观察记录。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上市药企研发总监向记者展示的"速成秘籍":将传统汤剂简单提纯就申报注射剂,"就像把大碗茶灌进静脉"。这种违背现代药学常识的操作,却在特定历史时期获得批量通行证。中国医学科学院团队研究发现,常用中药注射剂中68%存在未知成分,23%检出致敏性杂质。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达2.3万例,其中严重病例占比17.8%。

"双黄连注射液致3岁幼童肾衰竭"、"喜炎平注射液致七旬老人过敏性休克"、"脉络宁注射液引发集体溶血反应"…..搜索引擎里触目惊心的词条,印证着中药注射剂早已成为医疗事故重灾区。更可怕的是,80%的基层医生仍在开具这类药物时宣称"纯天然无副作用"。



在深圳儿童医院,药剂科新规要求所有中药注射剂必须经3名主任医师会签。而在杭州,已有47家社区医院全面停用中药注射剂。丁香医生平台数据显示,关于"如何拒绝中药注射剂"的搜索量半年激增420%。

国家药监局最新《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方案》要求,2025年前未通过评价的品种一律退市。但业内专家担忧:"需要重新评价的1300多个品种,目前完成研究的不足百个,很多药企选择直接放弃——暴利时代结束后的烂摊子,最终还是要公众买单。"



人命不是生意,该有人以死谢罪

当18元的注射液能夺走一条生命,当12万元的赔偿抵不上药企一小时收益,这场“合法杀人”的游戏必须终止。

我们等待的,不仅是监管的铁拳,更是一个时代的良知觉醒。

你的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拯救一个家庭!

你是否也遭遇过中药注射剂问题?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本文数据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裁判文书网、世界卫生组织公开报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