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本该缓解冲突的“能源休战协议”,如今已彻底沦为一纸空文。俄罗斯国防部4月5日发出警告,乌克兰在过去24小时内对俄罗斯14处能源基础设施发动袭击,波及布良斯克、别尔哥罗德、斯摩棱斯克等多个地区,甚至包括莫尔多瓦州和萨马拉州的工业目标。乌方尚未正面回应这一指控,仅坚持称3月18日已“停止攻击俄罗斯能源设施”。但在血与火的现实中,谁在挑起战火,谁在撕毁停火协议,事实比言辞更具说服力。
早在上月,俄罗斯与乌克兰在美国的居间斡旋下,同意暂时停止对对方能源设施的攻击,为期30天。本是一项旨在缓解民生压力、防止战火外溢的战术性休战,却未能维持数周。当冷却期还未结束,能源基础设施便再次成为导弹与无人机的目标。这不是偶发的擦枪走火,而是系统性的、高频率的打击,已显露出明显的战略倾向,乌克兰试图通过“瘫痪式打击”瓦解俄罗斯的能源命脉,而俄罗斯则以“全面报复”回应,冲突已从战场延伸至每一个城市后方。
然而,讽刺的是,这一轮攻防激化,恰逢俄罗斯对乌克兰克里沃罗格市发动致命空袭,造成至少19人丧生,其中包括9名儿童。乌克兰称其为“战争罪行”,俄罗斯则辩称攻击的是军事集结点。这种你来我往的“信息战”已成为俄乌战争的另一前线,而真正承受苦果的,是平民。所谓休战协议,不过是权宜之计,背后从未有和平的诚意。
乌克兰此次对俄罗斯能源基础设施的密集袭击,显然不再局限于反制防御,而是在主动加码。一方面,这种策略有其逻辑——摧毁敌方能源系统,可以削弱俄军补给线、拖慢作战节奏、制造国内动荡;另一方面,这也预示着乌克兰已将战争带入“非对称报复”阶段,不再幻想常规对决胜出,而转向以无人机和远程火力击打俄方“软肋”。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此次攻击所波及的地区多数靠近前线边界甚至俄乌分界线,如布良斯克、别尔哥罗德、利佩茨克等地皆为俄西部的战略节点。攻击不仅有意扰乱俄后勤运作,还试图在心理层面制造“后院起火”的压力。这种战法曾广泛应用于冷战时期的代理冲突中,如今却在东欧土地上真实重演。
另外,尽管美国出面牵线达成30天休战,但与此同时,西方对乌援助从未停止。无人机、远程火箭炮、卫星情报源源不断涌入乌军体系,使乌克兰具备实施精确打击的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在明面上呼吁降温,暗地里却持续拱火,既希望俄罗斯被消耗,又不愿让乌克兰输得太快。这种双标行径,正是今日东欧陷入长期战的根源之一。
然而,俄罗斯也非坐以待毙。从军事报复到信息战、从外交施压到能源反制,莫斯科正在构建全方位的应对体系。更重要的是,俄方开始将这些能源设施袭击公开化,意在塑造乌克兰“破坏停火、伤及平民”的舆论形象,为其下一步军事升级寻找借口。随着战局持续胶着,双方都在为春季攻势做准备,一旦外部压力失效,战场恐将迎来新一轮全面升级。
今天的能源战,已经不是简单的供电中断,而是俄乌争夺战略主动权的一部分。乌克兰想借此拖垮俄方后勤与国内情绪,俄罗斯则借此塑造“乌方拒绝和平、持续挑衅”的叙事主线。双方都清楚,战争不再只是军事博弈,更是政治意志与战略耐力的较量。
俄乌战火已持续三年多,从最初的闪电突击,到如今的持久拉锯,双方的敌意与不信任早已根深蒂固。短期内,没有任何一纸协议能真正让战火停息。所谓30天休战,终究只是一个国际舞台上的摆设,一种让外交官和舆论“暂时安心”的表象。真正的停火,不会来自协议,而只会来自某一方的彻底胜利,或双方的共同筋疲力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能源战中,乌克兰向世界展示了其战略决心,也暴露了战争长期化的趋势。而俄罗斯则通过持续应对表明,其战争意志远未被动摇。30天的暂停令,原本寄望带来一丝喘息,如今却被现实击得粉碎。休战已成笑谈,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