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第一章:雪域惊雷
海拔5200米的康西瓦雷达站笼罩在暴风雪中,上等兵陈默的防寒面罩结满冰霜。他盯着全息战术沙盘上跳动的红色光斑,量子计算机正发出急促的嗡鸣——代表印军S-500防空系统的十二边形图标,正在昆仑山南麓展开作战阵列。
"脉冲多普勒雷达第三次扫描确认,方位角35度,距离122公里。"陈默的护目镜上流过瀑布般的频谱数据,"火控雷达特征匹配度99.7%,确认为55K6MA指挥车。"
突然,全息投影泛起诡异的波纹。十二边形图标分裂成六组镜像信号,在电磁迷雾中呈扇形散开。"报告!目标启动全息诱骗协议!"陈默的手指在全息键盘上急速敲击,"请求启动多模态识别系统!"
三百公里外的"昆仑"预警机立即响应,三颗遥感卫星调整轨道角度。合成孔径雷达穿透三十米冰层,在暗河冲刷形成的溶洞中,显露出六个呈六边形排列的导弹运载车。热红外成像显示,这些发射车表面覆盖着液氮循环管路,将热信号压制到与冰川背景相同的-25℃。
"启用毫米波穿透扫描。"陈默开启尘封的备援系统。老旧的L波段雷达发出轰鸣,屏幕上顿时浮现金属疲劳纹——这是真实导弹发射车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标识。十二个伪目标瞬间被标记为红色虚影。
刺耳的警报声突然炸响,操作台左侧的量子通信终端迸出电火花。陈默的瞳孔收缩——这是电磁脉冲攻击的前兆。他扑向机械备份系统,军用级阴极射线管屏幕亮起绿光时,看到了更可怕的景象:十二架苏-30MKI正以10米高度掠过冰川,机腹挂载的"布拉莫斯"导弹反射着寒光。
"启用地形匹配数据库!"他启动三十年前的数字高程模型。虽然精度只有10米级,但足以触发红旗-9B防空导弹的预设规避路径。两枚导弹呼啸升空时,陈默突然发现量子雷达的反馈延迟了0.3秒——印军在山谷中架设了电离层扰动装置。
加密电话突然传出电流杂音:"这里是前指,立即执行'冰盾'反制!"陈默颤抖着输入64位验证码,雷达站顶部的相控阵天线转向正西。随着百兆瓦级微波束射出,电离层中的人造极光突然扭曲,苏霍伊战机的数据链出现0.5秒断联。
就是这半秒钟,决定了整个战局。当陈默看到两架苏-30MKI撞上山脊时,量子雷达突然捕捉到异常震动波——四架歼-16电子战机正在二十公里外坠落,燃烧的残骸在冰川上犁出焦黑的沟壑。
"昆仑报告,第一攻击波次损失率80%。"预警机的合成音依旧冰冷,"执行'雪莲'预案第二阶段。"
陈默抹去睫毛上的冰晶,量子加密信道传来新的坐标。当他将七百公里外的六个幽蓝光点接入战术链时,突然注意到某个参数异常——歼-36编队的爬升率竟然达到380米/秒,这远超常规战机的极限。
第二章:云中魅影
李剑锋少校的呼吸在氧气面罩里凝成白霜,视网膜投影显示外界温度-56℃。海拔6800米的平流层底部,WS-19发动机的轰鸣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作为歼-36三发隐身战机的首飞试飞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此刻承受的风险。
"昆仑,三号机辅助动力单元油压下降。"后舱武器操作员张锐的声音带着金属质感,"建议启用备份耦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