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将军三次请辞皆被拒,邓小平:你小我10岁能再干一届
1985年3月9日,中央对总参谋长部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原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被免去了职务。
这一年,张震已经71岁,按中国人的说法,属于已经过了古稀之年。
对组织的这一安排,张震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次调整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年轻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他还写了一句诗来表达自己对时光荏苒的慨叹:光阴似箭催人老,现已鬓发如霜也。
得知张震要退休,最高兴的是张震的夫人马龄松,她对丈夫说:“过去你忙,今后我们可有时间聊天了。”
几天后,在总参谋部正式宣布张震任免消息的会议上,张震明确表态:“我的军事生涯到此就结束了。”他感谢了杨得志总参谋长和各位同志多年来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并热情地欢迎了新调入总参的同志。
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张震的主要任务是交接手头的工作,只要完成了这些任务,他就可以安心退休,颐养天年了。
然而,在一次会议结束后,杨尚昆却把张震留了下来,他告诉张震,中央现在正在考虑把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这三大学院合并起来,组建一所国防大学。杨尚昆问张震看他有什么意见。
张震说自己完全赞同,在全军裁员100万的背景下,这个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谈话不久后,一天,杨尚昆又约见了张震,并且提出由张震来筹建国防大学。
对于已经做好退休准备的张震来说,他感到这个任命来得有些突然,而且他也没有想到中央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
张震考虑了一会儿,说道:“由萧克同志或者刘志坚同志来承担这项工作好一点。”当时萧克是军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刘志坚是政治学院的院长兼政委,这两位同志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而且资历和威望也更高一些。
杨尚昆听后说道:“这两位同志的能力确实很强,但他们现在都还在学校任职,让他们来负责筹建,恐怕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一些不便。再一个,他们的年龄也大一些。”
杨尚昆用鼓励和期待的眼神看着张震说:“我看,还是你比较合适。”
张震过去在南京军事学院有过12年的工作经验,对军事院校他是了解的。他仔细一想,中央和杨尚昆同志只是说让他筹建国防大学,并没有让他到学校任职,这个任务他还是应该接下的,算是发挥余热,在退休前再努力为部队做一点贡献。
然而,在《关于筹建国防大学的意见》通过后,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突然告诉张震,中央考虑让他来担任国防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久后,中央又决定把沈阳军区原司令员李德生调来出任国防大学政委,和张震搭班子。
张震曾向中央反映说,第一线的工作,还是由年轻的同志来干好,自己退居二线更好一些。但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11月30日,任命张震为国防大学校长、李德生为政委的命令正式下达。
此后,张震和李德生两位将军在一起合作了5年,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时,张震、李德生、洪学智等17位同志一起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1990年是张震担任国防大学校长的第五个年头,这一年中央对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李德生政委在这次调整中退出了一线领导的岗位,76岁的张震也再次做好了退休的准备。
这一次,张震真的以为自己可以退休了,他向中央提出:“我和李德生同志是一起来的,我还比他大一两岁,要下就一起下吧。”
但中央认为,国防大学目前的工作还需要他,而且他的身体状况也比较良好,所以张震不仅没有辞掉国防大学校长的职务,还兼任了政委一职。
1992年4月,张震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军委的会议了。”他敞开心扉谈了自己多年来工作的思考和想法,并正式向中央写了书面报告,建议由一位更合适的同志来接替自己。
这是张震第三次打算退休,这一年张震已经78岁,马上就迈入80岁的门槛了,用中国人的话说是已经快进入“杖朝”之年了。
谁知到了9月,一位同志向张震传达了中央的意见:据邓小平同志建议,十四大后,要张震进入军委主持领导工作。
听到这个消息的张震一夜无眠,这个担子实在太重了,而他自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对高科技知识了解有限,恐怕难以承担这个重任。但,对于邓小平和中央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这个决定,张震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又不好轻易拒绝。
邓小平在举荐张震的信中说道:“据我了解,刘华清、张震同志最熟悉军队……需要熟悉军队的人来承担责任……军队要保持团结一致,保持老红军的本色……”中央对于邓小平的这些意见完全同意,既然中央都已经一致同意了,张震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1992年10月20日,88岁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十四大代表,当他走到刚刚当选军委副主席的张震面前时,他停下了脚步,他紧紧地拉着张震的手,询问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听到张震回答自己今年78岁时,邓小平说:“你比我小10岁,还可以再干一届。”随后,他说了很多鼓励张震的话,以及在未来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重点。
这些沉重的希望和嘱托成了张震在未来五年努力工作中的一大动力。
1997年8月,在十五大召开前夕,中央正式确定了十五大后张震退出军委领导的决定。张震在发言时表示,自己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同时他还谦虚地回顾和检查了自己过去五年在工作中的一些不足。
八十三岁脱戎装,着我工农旧时裳。
长江后来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张震在发言中念的这段顺口溜表达了一位老党员、老战士对国家最诚挚的祝愿。
一个月后,张震为自己68年的军旅生涯正式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68年军旅生涯,爱兵如子美名传
张震将军在战争年代,是我军中参谋人员的优秀代表。
第五次反“围剿”中,张震作为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的三营代理营长在一次战斗中受伤,战后,4师政委黄克诚去后方医院看望伤员,见到张震后,他夸奖张震作战勇敢,有自己的想法。点名要张震出院后跟他去前方,担任红10团参谋。
抗战期间,张震被派往河南确山,协助彭雪枫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六支队在和黄克诚部会合后,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张震为纵队参谋长。
皖南事变发生后,张震担任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师长彭雪枫,后为张爱萍),后来历任11旅旅长、华中野战军9纵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一兵团参谋长,协助粟裕大将指挥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49年3月,他被任命为三野参谋长、华东军区参谋长,协助粟裕指挥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一路攻占了南京、杭州等重要城市。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国后,张震先后担任过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南京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校长(后兼政委),军委副主席等职。
68年的军人生活,塑造了张震一丝不苟、爱兵如子的品格。
据载,张震在担任军委副主席时,曾要求保证士兵一天吃一个鸡蛋,而且必须是煮的,不能是炒的或者煎的。有人曾指出这个规定太死板,张震却说:“鸡蛋营养价值高,要求煮可以防止偷工减料,克扣等行为。”
1997年,张震到某部视察,当地接待的领导发言时,张震突然插话,问他:“你们一个战士的津贴费是多少?”在场众人竟无一能够作答,张震眉头一皱说道:“民国有过军阀叫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他一不知自己有多少兵,二不知自己有多少枪,三不知自己有多少小老婆。”在场众人听后不由得面红耳赤。
《开国将军轶事》记载,张震每次下部队,不喜欢做长篇大论,而是喜欢见缝插针提问题,他的问题总是一针见血,让一些工作不认真的人无地自容,以上的事就是一个例子。张震在给基层官兵讲话前,一定会先来一段笑话,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让战士们放胆发言。
张震晚年退休后,心中所思所想的也一直是部队,他时常会提起自己那些在战争岁月中牺牲的战友,甚至常常梦到和他们一起打仗。他常常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能够幸存下来,身后有多少流血牺牲的先烈啊!31年前后,我在红军两个连队工作过,和我共事的4位连长都牺牲了,排长也无一幸存。”
他常常念叨的战友包括:邓萍、钟纬剑、李实行、侯中英、张锡龙、洪超等等。其中,彭雪枫的牺牲最令他心痛,这位和他兵站作战近十年的亦师亦友的老战友,中弹牺牲的时候离他只有几步之远。他一直珍藏着彭雪枫送给自己的照片,每次拿起这张照片,他的心头都会涌起无限的怀念和痛惜。
张震告诉自己,一定要认真地工作,忘我地工作,这是他作为一位战争幸存者的职责!
至情至孝的张震将军
张震除了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共产党员,一位爱兵如子的老战士,还是一位出了名的大孝子。
1949年7月,上海解放后,张震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给自己的老首长、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写了一封信,请他抽出时间派人回自己的老家湖南平江长寿镇打听一下自己父母的下落。
不久后,黄克诚回信详细说明了张震家人的情况:他的父亲已经病逝,他的母亲吴命媛已经沦为乞丐,靠讨饭为生,而且因为长期的困苦和生活的打击,她的精神已经有些失常。
黄克诚已经派人将她送到了武汉,让华中局的邓子恢同志把她转送到南京。
张震捧着这封信不由得热泪盈眶。
他在战争年代就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还为此写过不少诗:
怀亲默祷泪如加,古来征战迭吁嗟。可恨奇士无幻术,难能忠孝卫国家。
张震记得自己5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进了学堂,当时教书先生不肯收,她百般哀求。在私塾上了一年后,他又被送到了万寿宫小学读书,当时母亲非常想念他,常常爬到学校院墙的梯子上远远地看着儿子。
有一次,张震因为上体育课不用心,被老师用小木棍打了一下头,他的母亲一路跑到操场,抱着儿子就哭。她对老师说:“我儿子我自己都舍不得打,你为什么这样打他?我们不念了。”说完她拉着张震就走了,校长都拦不住。
张震这次终于要和母亲重逢了,他早早地赶到了南京下关码头,静静地等待着母亲的到来。母亲一下船,他立刻就迎了上去,当他看到母亲已经如此憔悴,神情也显得呆滞时,泪水盈满了他的双眼。
他拉着母亲的手向他打招呼,老人却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回答:“你说话好懂啊!”张震对她说:“我是你儿子呀!”随后,他一路把母亲背回了家。之后他和母亲吃住都在一起,每次起床后睡觉前一定要去看望问好,母亲的每日饮食他总要先亲自品尝。
张震本想让母亲一直留在南京,自己侍奉她安享晚年,但老人并不习惯城市的生活,住了一段时间就闹着要回老家,无奈之下,张震只能叫表哥来把她接到老家,每月寄钱抚养。
1961年10月,张震母亲病逝,收到消息后,这位百战将军当场失声痛哭。
就在母亲吴命媛被接到老家后不久,张震又收到了一封家乡的来信,原来,当地政府经过调查,发现吴命媛只是张震的养母,他的生母叫余朵莲,目前还健在。
这个消息让张震左右为难,他也不好直接去问母亲,只好拜托当地政府帮自己调查落实。
对于自己是领养的这件事,张震有一些印象。小时候他在外面玩,邻居曾告诉他:“你不是你娘亲生的。”他回家后,向母亲询问这件事,母亲一生没有打骂过他,这次却打了他一个耳光,还生气地说:“你不是我生的,是谁生的?”
两个月的调查证明了余朵莲确实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当年她家境不好,只好把儿子送给别人。
张震对这两位母亲都尽了孝道,他的生母余朵莲后来在长孙吴嘉清的照顾下,于99岁时无疾而终。
1992年,张震将军的同学看到张震家的祖坟上荒草凄凄,有几座坟还被推平种上了蔬菜,便向当地政府建议把将军家的祖坟略加修缮一下。
张震得知此事后,立刻写去信件叫停了此事。他在信中说:
不要动用公家的钱修坟,不要占用乡亲们的一分田。已经种了菜的地方,乡亲们可以继续种,“不要死人和活人争地”。如果乡亲们有需要,“就将我父母深埋,上面种菜。”
张震将军在退休后,曾发动全家一起捐款,在家乡建立了一所图书馆。后来,他和家人还捐助了家乡盖起了一所新江中心小学,修了几条水泥路……晚年的张震对家乡的关怀让人感动。
2015年9月3日,一代名将张震病逝于北京,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