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魁出生于1910年,甘肃省临夏市人,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主要以放牛、做农活为主,早早就饱尝生活的艰辛。1927年,孙连仲部前往临夏扩兵,为了谋生,黄德魁报名参军,从此投身行伍。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孙连仲的部队奉命从甘肃开往中原地区参战,经过这场战斗之后,冯玉祥战败下野,部队被收编,其中孙连仲部改编为国民党26路军。不久后,26路军奉命前往江西进攻红军,身为士兵的黄德魁也随部前往江西作战。

26路军在江西作战期间遭遇很多挫折,部队士气很低,再加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很多有识之士更愿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这种背景下,1931年12月,26路军在江西宁都加入了红军,黄德魁也成为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的一名警卫排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26路军加入红军过程中,黄德魁积极参与,贡献了一份力量。因此,参加红军之后,黄德魁很快就加入了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在这之后,黄德魁主要活跃在中央根据地,先后参加了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黎泰、金溪、资溪等战役,建设与巩固了中央根据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黄德魁跟随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之路。长征期间,黄德魁所在的部队主要承担掩护主力部队的重任,尤其是四渡赤水之后,红军南下准备北渡金沙江,黄德魁所在的部队奉命在制高点掩护大部队撤退,面对敌人五个团的兵力,黄德魁带领自己的一个连与师部的侦察连坚守到最后,完成了掩护大部队渡江的重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德魁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被编入鄂豫挺进纵队1大队,随部南下,前往大别山一带发展抗日力量。期间,黄德魁一方面积极从事根据地的建设,另一方面以游击战的方式与敌人斗智斗勇,为建设与壮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倾注了大量心血。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黄德魁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此后他担任了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政委、团长,鄂豫边区豫中指挥部指挥长等职务,参加了鄂豫边区的抗日作战,见证了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黄德魁担任了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十四旅参谋长、鄂豫军区第五军分区第六支队长等职务,参加了中原突围、桐柏、应山、羊吉山、谷城石花街、通许、荆门等战役,在解放鄂西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魁担任了湖北宜昌军分区司令员兼鄂西剿匪指挥部指挥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第十一师师长等职务,奉命留在鄂西地区剿匪,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剿匪任务,不仅稳定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而且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1955年授衔时,黄德魁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授衔之后,他主要在河南、湖北工作,担任了河南省冶金工业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等职务,期间,他兢兢业业,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进一步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晚年的黄德魁主要生活在武汉,于1992年因病去世,享年82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