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外婆一直被称作“大小姐”,这并非因为她家族的基业有多大,当时的旧上海富豪云集,更何况抗战时期,江浙一带的有钱人大多搬到上海租界避难。这个“大”,是因为她是高祖婆的第一个外孙女,因此特别受看重,高祖婆将她接到身边,亲自抚养。外婆说,外面的人以为当时那些太太、小姐只需要每天打打麻将聚聚会就好,其实不然,她们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特别是像外婆这样,自小被当作家族主理人来培养的女孩子。就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一样,要打理大家族的方方面面,还要平衡婆家、娘家的关系,其实并不容易。何况在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外婆的母亲在高祖婆的保护下长大,据说性子相当温顺善良,从不与人起冲突。高祖婆从小培养外婆待人接物、识人处事的能力,想来也是担心自己终老之后,如果唯一的女儿和善软弱,必定受人欺负,所以她要培养一个厉害的孙女,才可放心。
正可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祖母爱孙女,想来也是一样。我心中暗暗想,这也许就是外公结婚时家族虽然已经式微,但外婆的父母没有一点意见,还能相当开明地接纳他的原因吧。也许他们原本就想着找一个家业不那么大的人家。外婆幼年时就需要学习如何防止佣人在菜色、数量上糊弄;学习如何辨别并打理贵重的衣料首饰——小孩子却不被允许穿和用,他们的打扮都比较朴素(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学习如何打理自己的物品,如何保护自己。外婆说,他们还做过预防“拍花子”的练习。稍大一点,高祖婆就让她跟在身边,学习如何管理佣人;如何立规;如何防止家中被偷盗;如何巧妙回绝那些上门讨钱的;如何辨别那些虚伪狡诈的人;如何与人斡旋,说话不落把柄;如何处理事情公正,让各方心服口服。
外婆小时候请了先生在家里教,稍大一点后就去女校上学,还在学校学会了怎么弹奏风琴。高祖婆相当开明,不仅让外婆读书学习,还教外婆如何跟太太们打麻将,如何不动声色地故意输给别人,如何跟男生交往,还让外婆跟着去灯光明亮的茶馆、戏院甚至百乐门“开眼界”。但高祖婆不允许孩子们去看电影,因为电影院环境黑暗,有安全风险。记得我十岁时,外婆买了盒香烟,点燃后让我闻,我觉得一点不好闻,她自己吸了一口,让我也试试,我也学着吸了一口后,被呛到流眼泪。她说:“知道了吧,就是这样,一点不好玩,以后要有人邀你抽,你小学都试过了,没意思的。”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来自高祖婆,她会带外婆去见识各种东西,甚至让她看过大烟是什么。
如此种种教育,因为学校没有教,没有现成的课可以上,所以都是靠长辈一点点言传身教带出来的。据外婆说,高祖婆的教育宗旨大概是让孩子们什么东西都见识过后,就能够辨别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坏东西,不然,小孩因为眼皮子浅,别人一点新奇东西就能给带跑了,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尽情探索;知道一个家是怎么运转的,如何抓大放小,既松弛又不出错,哪些是关键点要抓住,哪些可以随它去;学会待人接物,识人的技巧……其中种种分寸极难拿捏,如果不是在具体的事例中看长辈具体的做法,小孩子是很难理解和体会的。